科学进食切忌贪饱

2018-11-01 10:28徐怀彬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4期
关键词:营养素

徐怀彬

【摘 要】 中心思想: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很多人贪饱贪好忽视健康,把满足口福亨受食乐当成进食的唯一目的,催生出数以千万计的“三高”人群,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只有了解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了解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了解营养素的概念,科学进食才有益健康。

【关键词】 贪饱;营养素;科学进食;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4-230-01

婴儿落地很快就会吃奶一进食是人的本能。给刚落地的婴儿蜜、糖水他(她)很配合,可用黄连汁拭口(民间习俗,去秽浊、胎火,寓意落地就能吃苦),他(她)哭、闹乱动很不情愿一选择可口的食物也是人的本能。

进食,一为生存为健康,一为满足口福亨受食乐。显然,前者绝对是进食的主要目的。可由于本能作祟,进食时人们总是忽视前者出色地践行了后者一贪好贪饱把满足口福亨受食乐当成进食的唯一目的。更有甚者为生存为健康而食的意识都没有一该禁酒者经常酩酊大醉,该节食者整日胃满腹园,情愿遭受食害绝不让嘴吃亏。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贪饱更是普遍。很多人一日三餐酒饱、肉饱、饭饱不算饱,再用零食充“饥”。家中糕点、奶酪、糖果、水果、冷藏食品应有尽有,于是不分时间饥、饱以食为乐。节、假、喜、庆聚会吃喝更甚。小儿进食无量无定时,父母非到小儿闭口相拒才作罢。上学儿童在家选零食,书包里备零食,再用钱买零食一贪饱催生出数以千万计的“三高”人群,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

贪饱与传统营养观密切相关。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饱受西方列强侵略、掠夺、凌侮的历史,也是中国人的饥饿史。经历过艰苦岁月,经受过饥饿折磨的中国人对“饥”之滋味体会最深,对饱之害却认识不足。“死也做个饱鬼”这句格言就是中国人对“饥”最精准的诠释。在長期饥饿背景下形成的“吃好吃饱就健康長寿”的传统营养观根深蒂固。

贪饱最根本的原因是营养健康知识匮乏。只有了解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了解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了解营养素的概念,科学进食才有益健康。

胃有暂时贮存和消化食物的功能。食物经过胃内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形成食糜。与食道相连的胃头区约占胃的1/4,主要功能是暂时贮存食物,食物在此区贮存约1小时。未端与十二指肠相连的胃尾区约占胃的3/4,主要功能是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并逐步将食糜排至十二指肠。

胃平滑肌有很大的伸张性,可容纳5一6倍于其原初体积的食物,因此,既使进食量已达到胃的生理容量也不会有饱胀感。有明显饱胀感就已表明进食超量,如果感觉很胀,触摸胃区无柔软感就表明进食太多了。

食物入胃5分钟后胃尾区以频率较为恒定(每分钟约三次)的节律向幽门方向蠕动,将食糜排至十二指肠,这一过程称为胃的排空。胃环行肌是胃排空的主要动力。胃排空的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密切相关。在三种主要食物中,糖类排空时间最短,蛋白质次之,脂肪排空最慢。混合食物完全排空约4一6小时。因此进食时间应根据上次进餐的食物而定。上次进餐食物是糖类应在4小时左右,是碳水化合物或混合食物应在5小时左右,是肉类食物应在6小时以后。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大肠只有吸收水分和暂时贮存消化后残余物质的功能。食糜通过小肠的蠕动推向大肠,每分钟行进约1一2Cm,在小肠内停留3一8小时。在进入大肠时绝大部分分解产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如果食量超过小肠消化吸收的能力,未被完全消化吸收的食糜进入没有消化吸收功能的大肠就会造成大肠功能紊乱一便秘或腹泻,这正是未段消化道(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结肠炎,痔,肛裂,肛周脓肿,直肠癌等)。

消化液(胃液,胆汁,胰液,小肠液等)分泌的多少,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至关重要。每种消化液都有独特的功能但又有紧密联系。其中胃液分泌最早(进食动作即可引起分泌),成份最复杂(有盐酸、胃蛋白酶、粘液、内因子等),作用最大(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能杀灭随食物进入胃的细菌,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以促进胰液、肠液、胆汁的分泌,促世食物的消化吸收),在各种消化液分泌过程中起引领作用。其分必量与食物相关一蛋白质促胃液分泌最强,糖类次上,脂肪则能抑制胃液分泌。因此蛋类进食多易泛酸,肉类进食多胃液分泌少易发胀。胃已排空,心情愉快,进食喜欢的食物胃液分泌量多,反之胃液分必量少甚至不分泌。

根据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根据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科学进食应定时定量。

定时一4一6小时,胃已排空因饥而食吃什么都觉可口(饥不择食),口喜、胃喜、胃液分泌量多有利食物消化吸收。

定量一进食只达七、八分饱食后微胀。这样食物就能完全消化吸收,消化后的残余物质也能顺利排出,从源头上阻止了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如果放纵人的本能,满足口福,贪图食乐,无定时不定量,胃未排空因馋而食对健康极为不利,其害有四。

一害,食物在胃内经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形成“食糜”是食物消化吸收、消化后残余物质排泄的第一道“工序”。胃未排空因馋而食,吃什么都觉不可口(饱腹无美食),既使感觉可口也是口喜胃不喜胃液分泌量必少,“食糜”的物理性状、化学成份就不合格。于是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大肠吸收水分、暂时贮存残余物质的功能、 -排泄功能也随之出现紊乱一这就是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害,食物中的有效成份为营养素。人体所需营养素约50种。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每种营养素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生理活动中又相互协调。为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功,促进健康,人必须从多种食物中摄取多种营养素。贪饱贪好者吃什么都觉不可口,于是竭力去寻找可口的“好”食物,逐渐出现偏食。结果是摄入营养素的种类严重不足。最终因营养失衡引发很多健康问题。

三害,超量的食物迫使消化系统的所有组织、器官超负荷运转。结果是营养过剩,肠胃功能紊乱,消化腺因过度分泌出现疲劳

甚至衰竭。比如,在超量食物的机械牲刺激下胃肠激素(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多肽)等消化液大量分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胰岛素释放,久而久之就导致胰腺分泌功能衰竭,这正是糖尿病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害,贪饱者長期处于饱胀状态必致胃平滑肌疲劳(主要是胃环行肌)胃收缩力下降,于是胃排空减慢又加重饱胀形成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贪饱之害绝不仅此“四害”也绝不仅局限在消化系统,比如“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篇》)。

食色性也。由于本能作祟人们总会竭力去亨受。性不节会伤身,食不节也会伤身。“性乐”被婚姻紧紧箍住,箍外的“性乐”会受道德的约束,社会舆论的遣责,甚至法律的制裁。可毫无节制的贪饱却是绝对自由的。由此可见,没有健康意识,贪图食乐,对“吃好吃饱就健康長寿”的传统营养观深信不疑的人,要抵挡美味的诱惑,要逃脱贪饱的伤害很难!!

2012年英国皇家学会夏季科学展会上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称,每顿饭吃六分饱可以多活20年(《健康博览》2012年8月)。我们还有贪饱的理由么?

为生存为健康,科学进食切忌贪饱。

参考文献

[1]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生理学》。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教材《慢性病预防与保健》。

猜你喜欢
营养素
老年人护眼七大营养素
食物中的“有色”营养素
因人而异合理补充营养素
给大脑补充营养素,协同药物抗抑郁
儿童常见营养素缺乏的防治
揭秘“食品级”肌肤营养素
DNA甲基化及营养素对其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让宝宝“羊”眉吐气的12种营养素
β-胡萝卜素降解葡萄球菌化学合成培养基营养素的研究
强化面粉用营养素强化剂单体流动性与喷流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