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运波
摘要:海丰县塘尾铜锡多金属矿区位于武夷成矿带粤东段,属于广东莲花山断裂带南西段锡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塌山—尖吉山重点工作区中部,根据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处于区域构造莲花山深断裂带东束大埔—海丰断裂带北西侧。本文着重点在于通过对矿区矿床(体)地质特征的分析,阐明矿体赋存特征,为该矿区寻找矿体的隐伏部分提供地质依据。
关键词:锡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动力变质带;海丰县
1.矿区地质特征概述
1.1地层
矿区地层简单,除第四系残坡积与冲积层外,为下侏罗统上水龙组(J1sl)和下侏罗统上龙水组与长埔组并层(J1sl-ch)。
(1)第四系(Q):分布于山沟及山脚的平坦处,属冲积洪积层及残坡积层。主要由砂砾、粘土及残坡积土组成。
(2)下侏罗统上龙水组(J1sl):出露于矿区西北角,呈北东向展布,地层产状主要为倾向140°~160°,倾角50°~70°。岩性为灰、深灰一浅紫红色绢云母片岩、十字石石榴子石片岩夹绢云母石英砂岩。
(3)下侏罗统上龍水组与长埔组并层(J1sl-ch):出露于矿区中部,呈北东向展布,地层产状主要为倾向135°~158°,倾角30°~65°。岩性为绢云母石英砂岩、绢云母片岩夹粉砂岩、泥岩。岩石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70%~85%)、绢云母(5%~10%)以及微量的角闪石、磷灰石、氧化铁、氢氧化铁等。岩石风化后呈砖红色、浅紫红色和浅黄色等,在岩石裂隙面上偶见有铁锰质渲染充填。
1.2构造
矿区位于莲花山深断裂带东束大埔一海丰断裂带北西侧,区域上构造以北东向断裂为主,有丁家田断裂、河田断裂等。本区动力热变质带发育,处于区域五指嶂—锅子嶂动力热变质带中,岩石受其影响,片理化、糜棱岩化发育,层间滑动破碎带给矿液的赋存创造良好空间。
矿区内未见断裂构造,发现了两条片理化带,其中一条位于矿区北部学老窝一带,另一条分布在矿区中部凹下—等牛坪凹一带。学老窝片理化带位于预查区西北角,带宽约250m,地表延长约1.40km,片理产状:一般倾向为150°~175°,以160°为主,一般倾角为55°~65°,以55°为主。凹下一等牛坪凹片理化带,位于预查区中部,带宽100m~300m,地表控制延长约3.00km,其中等牛坪凹附近岩石片理化较强,宽约100m。片理产状:倾向180°~195°,倾角30°~35°。局部硅化较强,见石榴子石,偶见片理中充填铁锰质。片理化构造带是矿体主要赋存部位,亦为矿区的主要导矿和容矿构造带。其中,V12矿体赋存于学老窝片理化带中,V3矿体、V17矿体赋存于凹下—等牛坪凹片理化带中。
1.3岩浆岩
岩浆岩主要有两种,分别为晚侏罗世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J3J2d)和花岗斑岩(ηγJ3J2d)。
中粗粒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岩基状分别出露于矿区南东部和北东部,出露面积占预查区面积约40%,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岩石呈灰白色,浅肉红色,中—粗粒花岗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52%)、石英(35%)、正长石(5%)、黑云母(3%)、钠—更长石(2%)、绿帘石(<1%)、碳酸盐(<1%)、金红石(<1%)、白钛石(<1%)。长石呈半自形柱、板状,颗粒大小一般为0.02mm~2mm,少量达2.5mm,表面常被显微鳞片状的绢云母和泥质交代。石英呈它形粒状,颗粒大小一般为0.2mm~1.8mm。具明显的波状消光。黑云母呈鳞片状、片状,晶片大小一般为0.06mm~0.15mm。绿泥石为显微鳞片状,多由黑云母蚀变而成。其余矿物零星可见。岩体中部分裂隙,被后期热液石英充填。
花岗斑岩,分布于矿区西部和中部,呈脉状,北东向排列,长150m~620m,走向50°~70°。岩石片理化、糜棱岩化明显,矿物具明显定向排列,片状矿物尤为明显,局部具眼球状构造。岩性为花岗斑岩,岩石呈灰白色,斑状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46%)、石英(40%)、黑云母(12%)及少量红柱石、磷灰石和绿帘石等。
2.矿体地质特征
矿区在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1:10000地质测量、1:10000土壤测量及1:10000高精度磁法剖面测量、地表山地工程揭露,分别在预查区的北东部石罗嶂、北西部塘尾、中部坳下发现了3条矿体,编号分别为V3、V12、V17。
2.1矿体分布、规模及产状
V3矿体分布于矿区北东部石罗嶂南侧,赋存上龙水组和长埔组并层地层中,处于AP3异常带东部,矿体走向北东,宽4.7m,控制长110m,控制斜深88m,产状145°<40°,黄铜矿呈细脉状、小团块状、侵染状分布于石榴子石云母片岩中,Cu品位0.14%~0.70%,Cu平均品位0.51%。金属矿物有褐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锡石、斑铜矿、胆矾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石榴子石、绿泥石、黑云母、白云母等,围岩蚀变为绿泥石化、硅化、石榴子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根据野外观察和镜下鉴定将矿石分为四种类型:石榴子石黄铜矿、毒砂黄铜矿、白铁黄铜矿、黄铁黄铜矿。
V12矿体分布于矿区北西侧塘尾村—坑联村附近,V12矿化延伸较稳定,走向北东,长630m,宽0.5m~1.4m,产状:倾向140°~160°、倾角50°~60°,处于AP1异常带南侧,处于学老窝片理化带南部。经地表探槽TC13、TC10揭露,位于V12矿体相应位置分别为花岗斑岩脉、石英破碎带。花岗斑岩脉宽2.90m~4.90m,长约100m,走向北东;石英破碎带宽1.50m~2.00m,长约50m,产状146°<78°。矿体主要金属矿物为锡石、黄铁矿、褐铁矿及少量毒砂、闪锌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石榴子石、绿泥石、黑云母等。
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至半自形晶状粒状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有团块状、浸染状、细脉状、星点状等。
2.3矿化特征
V3矿体主要赋存于石榴石化绿泥石化破碎带中,破碎带绿泥石化强,石英细脉发育,局部黄铁矿化较强。
3.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矿床成因
成因类型:根据矿(化)体矿石中,含有中高温矿物锡石和黄铜矿等,围岩蚀变硅化较强而且普遍等特点,推断成因类型属于岩浆期后中高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
3.2找矿标志
根据矿床的控矿特征、矿化特征,本矿床找矿标志如下:
(1)矿体呈脉状产出于破碎带中,因此,地表石英细脉带、断裂带和破碎带控制着矿体的分布。
(2)老窿和废石堆一般是前人遗留下来的采矿痕迹,因此研究老窿和废石堆的规模、形态和分布情况,可以了解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等。
(3)矿体的围岩有较强的蚀变作用,故蚀变带是最好的和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4)土壤次生晕异常提供了有效的找矿信息,特别是高浓度的cu、sn等成矿元素异常组合可作为矿体的找矿标志,当异常分布与构造破碎带、硅化蚀变带、不同岩石接触带、岩体边缘等成矿有利部位相吻合时,更具找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