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杨岭—红铜沟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2018-11-01 04:41王强刘振川车伟峰蔺继强刘建文
西部资源 2018年1期
关键词:角砾岩大理岩热液

王强 刘振川 车伟峰 蔺继强 刘建文

摘要:矿区隶属华北板块的北秦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造山带之宽坪中元古代裂谷,地层主要出露有元古界地层及中生代三叠系、白垩系地层。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目前已在区内圈定矿体6条。通过研究,初步分析了该矿床的成因,认为该矿矿床类型为斑岩外接触带型铅锌矿床,进而总结了该矿的找矿标志。

关键词:地质特征;成因;铅锌矿;商洛市

地质特征

1.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1.1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构造区划隶属华北板块的北秦岭新元古代一早古生代造山带之宽坪中元古代裂谷。地层主要出露有元古界地层及中生代三叠系、白垩系地层。区域总体为一北倾的复式单斜构造,褶皱构造不发育,局部表现为层间褶曲等小构造;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断裂:南有商县-高耀断裂带,北有金陵寺-三条岭断裂带。区域范围内岩浆活动强烈。岩石种类以酸性岩最为发育,中型岩次之,其他岩类较少。各期侵入岩均受构造控制,呈带状分布。构造运动的多期性,使岩浆侵入活动具有多旋回性;构造运动的方向性,使侵入岩展布具分带性。

1.2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铅、锌:铅主要富集于留坝—石泉—旬阳一线以北地区的中酸性岩浆岩分布区。集中分布在小秦岭区、北秦岭区和泥盆系分布区。主要控制因素是中酸性岩体、断裂和泥盆纪沉积建造。铅在花岗岩类中与银、铋、钼、钨、锡、氟和稀有稀土放射性元素呈正相关,说明与岩浆期后热液活动关系密切。在地层中,绝大多数与银、金、铜、锌、砷、锑为伍,反映了典型的多金属矿化元素组合。锌在南秦岭造山带下古生界分布区呈现宏大的高背景和异常,多与地层有关。在其他地段与多金属成矿元素同位富集,多与矿化有关。

1.3区域矿产特征

勘查区成矿归属北秦岭成矿带(Ⅲ-66A)的天水-黄牛铺-鹦鹉街-太平峪-库峪-黑龙口-蟒岭成矿亚带(Ⅳ-66A-①)(见图1)。

区域内已发现的皇台铁铜矿床、商州市银厂沟铅锌矿、银洞岭铅锌矿。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构造热液充填交代型。

2.勘查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勘查区地层属元古界宽坪群。岩性为一套中深变质的绿片岩类岩石夹大理岩,夹绢云石英片岩类岩石。按岩性自上而下可分为两个岩性组:

元古界广东坪组(Pt2g):主要分布于工作区北部大部分地区,岩性组合以变质基性火山岩为主,多呈灰绿色、黑绿色,块状构造。主要岩性为钠长阳起绿泥片岩,钠长阳起片岩、绿泥钠长片岩夹大理岩、石英岩及云母石英片岩等。岩层倾向北,倾角15°~25°,出露宽度大于1000m。

元古界五峰山组(Pt2w):岩性主要为硅镁质大理岩、石英片岩夹少量绢云石英片岩,展布于南部,出露宽度大于1000m。

2.2构造

工作区处于秦岭纬向构造系北亚带之东段—汤峪—板桥构造亚带东段南缘,铁炉子—三要与三条岭断裂之间,经历了多次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形成了一系列近东西向展布的构造带。

(1)褶皱构造

工作区总体构造格局为东西向构造,南部地层大部向西南方向倾斜为主,北部向北东方倾斜为主,倾角变化较大7°~55°不等,层部小型褶曲发育。

(2)断裂构造

东西向断裂组:与区域构造一致,走向东西,倾向南或北,倾角50°~89°,走向延展1公里至数公里,为该区发育之最早期断裂构造;北东及近南北向断裂组:这该区的主要断裂组,晚于东西向断裂而早于北西向断裂。走向10°~30°,大都向北西陡倾。沿断裂普遍见有岩脉充填,少数断裂带附近有铜、铅、锌矿化;北西向断裂组:为本区最晚期断裂,多见切割前述两组断裂。走向310°~335°,多倾向南西,倾角30°~80°,断距较小。

2.3岩浆岩

工作区内岩体主要分布在中北部,以爆发-浅成侵入为形式的岩浆活动相当剧烈,形成了爆发角砾岩、石英斑岩等以及各种暗色岩脉的广泛分布:

①爆破角砾岩

角砾岩在地表广泛分布。角砾岩体在碌碡洼一带向西呈锯齿状倾伏尖灭,向东在地表零星出露。深部经钻孔初步控制了解,角砾岩可能连为一体,呈西高东低,倾斜状产出,最低标高1140m。角砾岩于3线处最薄,向东西侧增厚。经钻孔验证,矿化在增厚地段相对富集。

②石英斑岩

呈似层状与地层呈微交角侵入于各类岩层之中,局部以小于20°的交角斜切巖层。岩体南厚北薄,南部地段最厚达140余米,向北延伸厚度5m左右。岩体在横向上呈中心厚、边缘薄,向西侧分叉尖灭。岩体中部及上、下盘接触带普遍有零星浸染状铜、铅锌矿化和小矿体产出。

③各种脉岩

分布于勘查区的各种脉岩有斜煌斑岩、闪斜正煌岩、拉辉煌斑岩、微晶闪长岩及石英脉等,规模较小,多呈透镜状、团块状顺层分布。

2.4围岩及蚀变特征

勘查区内围岩蚀变较弱,一般为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并伴有Ph、Zn、Ag矿化,局部富集成规模很小的铅锌矿体。金属硫化物呈星点状、窝集状充填于角砾之间。

3.矿体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通过详查工作在勘查区范围内共圈定铅锌矿体6个(K1-K6),其中K1铅锌矿体规模相对较大,其矿体特征如下:

K1矿体分布于银厂沟脑一带,赋存于爆破角砾岩与五峰山组大理岩的接触部位,是矿区的主矿体。矿体上盘大理岩层中具微细一细脉型铅锌矿化。该矿体长轴方向大致呈北西向展布,地表由7个槽探工程控制,中深部有三个坑探工程和四个钻探工程控制,矿体长160m左右,厚1.0m~22.99m,平均厚度6.84m,控制矿体斜深123m,矿石品位Pb1.01%~6.68%,平均3.67%;Zn0.86%~6.92%,平均4.5%。矿体总体产状倾向北东,倾角55°左右,呈一不规则状的楔形体。其他矿体位于银厂沟西侧及碌碡洼一带,矿体分布与K1矿体相同,产于爆破角砾岩的上下接触带及构造角砾岩中。矿石矿物特征与K1矿体相同,从成因角度分析应为同期形成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长20m~50m,厚0.75m~5.04m,品位Pb0.57%~2.03%、Zn0.62%~3.10%。

3.2矿石结构构造

方铅矿、闪锌矿多呈它形粒状,亦见呈细脉浸染状、脉状,或自形它形粒状结构,角砾状、块状构造。

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等金属矿物多沿角砾之间充填交代产出,或呈散点状、窝集状含于不规则状石英方解石脉内,充填在角砾之间。在大理岩中多呈细脉状沿裂隙充填产出。

4.矿床成因初探

杨岭—红铜沟铅锌矿床产于宽坪群地层中,赋矿层位为爆破角砾岩与大理岩接触带附近,推测区内铅锌矿床是构造、火山后期活动共同作用和长期演化的结果。加里东构造运动期,区内发生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褶皱构造,海西-印支期改造前期褶皱轴面形成特殊的迭加或横褶皱,特别是陆内左型走滑推覆构造形成大的构造边界,成为区域热液活动的广泛通道,形成复杂的导、运矿构造。燕山期,区内以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为主,伴随着东西向左型逆冲构造的活动,伴随形成近南北向的张性配属构造成分,同时有与其一致的或平行展布的中酸性侵入体和次火山岩体、爆发角砾岩的形成,经历这些构造活动过程,加上本区地层大理岩与片岩相问排列,在构造的挤压作用和岩浆侵位过程中,形成大量的层间破碎带和褶皱核部的受力虚脱部位,形成含矿热液的运移通道和储存空间。

在隐爆角砾岩形成后期,含Ph、Zn等矿物的热液岩层问破碎带运移,充填交代大理岩或就地富集,从而形成不同規模的矿体。

矿床类型为岩浆期后石英脉与热液充填复合型铅锌矿床,统归为斑岩外接触带型铅锌矿床。

5.找矿标志

①构造标志:区内东西向断裂组与区域构造一致,走向东西,倾向南或北,倾角50°~89°,走向延展1公里至数公里,为该区发育之最早期断裂构造。在工作区有F1、F2断裂分布。是指示矿带空间位置的构造标志。

②岩浆岩标志:印支—燕山期出现的爆发角砾岩、石英斑岩岩体接触带外侧作为构造薄弱带指示矿床构造发育部位标志。

③热液蚀变:近矿围岩以绢云石英片岩为主,绿片岩次之。围岩蚀变主要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矿化组合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成为区内找矿的重要标志。

④地化异常标志:根据区域典型矿区化探成果分析,化探指示元素为Au、Ag、Cu、Ph、zn、Hg、Sb、As,其中前缘指示元素为Hg、Sb、As;近矿指示元素为Au、Ag、Cu、Pb、Zn;直接指示元素为Ph、Zn;其余元素为间接指示元素。

猜你喜欢
角砾岩大理岩热液
高温热循环作用下大理岩三轴压缩力学特性
山东五莲七宝山长老庄隐爆角砾岩特征及其找矿指示
塔东热液地质作用机制及对储层的改造意义
滇中黑箐角砾岩型铁矿床特征及成因
层结背景下热液柱演化的实验模拟*
平山县秋卜洞银矿区隐爆角砾岩型矿床地质特征简析
热液循环助采洗井装置的分析与应用
X射线粉晶衍射仪在大理岩鉴定与分类中的应用
温度对大理岩力学性能的影响
“大洋一号”环球科考发现16处海底热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