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靖舒
摘要:专业导论是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有关专业课程学习指导性的课程,在大学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针对如何启发学生学科兴趣、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进行了讨论。探讨了教学内容设置,提出基于新工科专业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交叉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专业导论;课程改革;创新创业;交叉学科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8-0090-02
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对物质的运动和电子运动的基本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大学课程却相对比较陌生,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因此专业导论课程可以很好地帮助一年级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清晰的了解未来四年的学习方向。从而对今后的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
1 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计以模块化、分离化为主要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减弱了课程之间的联系,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同时使得学生无法自主地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专业导论这门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并对该专业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其次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地介绍电子信息类更深层次的专业课程,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科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规划四年大学学习生活。
专业导论也应顺应社会发展不断地进行课程内容创新。紧密结合时下课题热点,将学科上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突破作为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这样不但可以很好地解决书本内容滞后于学科发展的诟病,同时也能充實课程内容,使得整个课程的设计立体化起来。
1.1 引导为主,启发兴趣
蔡元培先生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兴趣,不赘述,“不说破”,留给学生自探究竟的余地,而教师与课本,不过是为学生指点迷津的指南针与地图。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1]”。所以,当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会展现极大的热情,大部分同学会独立地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因此,专业导论课程作为大学课程的排头兵,教学中应以启发兴趣为导向,起到导航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不单要兼顾准确性和专业性,同时还要有先进性和前瞻性。
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对于电子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和重要技术的介绍课时量较少,有的甚至是一笔带过。虽然这一部分内容专业性知识比较简单,但是教师却可以充分利用这一部分内容来激发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例如:专业导论课程中都会介绍到二极管的发明。它是由英国科学家弗莱明于1904年发明的。在教学中可将整个发明过程设计成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从而逐步建立科研思维。首先,弗莱明的灵感来源于爱迪生效应。爱迪生效应与学生在高中时学过的升华和热激发现象有关。根据此现象可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去思考新的问题。对于同样的现象,学生是否能从中挖掘到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并发现新的科学观点。其次,通过与科学家的思考进行比较,让学生既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又可以看到科学之美。同时,可将二极管的发明过程中弗莱明遇到的阴极粉碎、管内真空度低、电阻大等后续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有前后联系的提问,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并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提问,亲身参与了整个发明过程,不仅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科研思维,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科兴趣,可谓一举多得。最后,教师可提出现阶段相关的学科难题,留做学生课后思考,通过此举可以激发学生延伸思维进行大胆的构想,激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逐步向目标靠近的。
1.2 创新创业思维模式下的课程改革
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自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作为充满青春活力与梦想的代表,大学生们日益成为“双创”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在此背景下,高校应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扎实推进创新创业精神与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改革[2]。
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也曾说过“创业精神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而是一种实践”[3]。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既不同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同于单纯的创业。创新强调的是开拓性与原创性,而创业强调的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取利益的行为。创新创业鼓励的不单单是去社会上开办企业,更是要将创新的思想带入到教师个人发展、职业规划、课程设计中去。同时要求教师迅速转变思想,适应社会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对于专业导论这门课程,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科技进展、科研思维、前沿科学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做到立足课本,高于课本。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学生认为专业导论课程较空泛,缺少实质性的内容。针对这一问题,教学内容应及时调整,在课程中引入时下热门的课题以供学生学习与思考。专业导论课程中专业基础模块介绍可包含电路原理、仪器仪表分析、半导体器件等基础知识。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对未来将要学习或使用到的理论、仪器、电子器件、实验器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专业拓展模块可包含自动化、电子电路设计、计算机编程等与工程实践紧密相结合的专业知识。通过这一部分的介绍,可使学生对于更深层次的学习有一个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建立长久的学习规划。
2 交叉学科教育新机制
基于新工科发展背景下,鼓励各院系引入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专业知识为依托加入人文社科类课程、管理学、生物学基础、数学理论等内容。这些增加的交叉学科课程内容有助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多学科融合的思想,有利于开展今后更高和更深层次的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同时,更有助于提高学生今后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专业导论课程也可引入人文社科类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经济学、管理学、创业理论等工商管理类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跨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中,同时获得创新创业必备的交叉学科思维方式、发现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工科发展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专业导论教学内容中可围绕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增加项目研发与设计训练等课程内容。如介绍电子产品研究与开发、电子设备、芯片制造等内容。从学科专业与科研生产需要的关联入手,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深入企业,科研院所实践学习。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项目研发、企业设计的路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项目开发、生产工艺、电子电路设计能力的培养训练。
3 结语
专业导论课程意在解决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的问题。课程内容应以电子信息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数学、工商管理等优势交叉學科资源为基础,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引导,以培养电子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及创业、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从而构建了工科与管理学学科交叉、研究与应用结合、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衔接的新体系,提升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4]。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启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培养工科科研思维,并对今后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引入创新创业和交叉学科的思想,拓展学生思维,扩大知识面,培养跨学科高素质的工科人才。
最后应提高对工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已学到的理论,并从实践不断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方焱蕾. 研究提高职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D]. 浙江师范大学, 2009.
[2] 刘守法, 王晋鹏, 张宁. 基于“一体多翼”培养模式的高校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实践——以西京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 高教学刊, 2016(18):211-212.
[3] 韩志宏.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 皖西学院学报, 2010, 26(1):39-41.
[4] 刘艳, 闫国栋, 孟威,等.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