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报相比于教室前方的授课黑板,虽不是那么显眼,但是它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班级德育阵地的“后花园”,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新学期,黑板报建设工作应成为班主任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黑板报有利于新班风的形成,有利于构建班级稳固的价值观。新学期,新气象!让黑板报发挥“润物细无声”般的育人功能,发挥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彰显学生生命成长的印迹,应成为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
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黑板报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学生们从黑板报中汲取精华,习得新知。黑板报也凭借着自身独特的魅力获得了存在的意义,更获得了学生的青睐,它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认识广阔世界的大门。
班级黑板报是以学生为创作主体的德育载体,每一朵芬芳的“花儿”都源自一个个大方自信的学生,他们勇于将自己的创作和同伴分享,用自己的才思不断浇灌这一方小天地,一笔一画的勾勒,一言一语的推敲都是个体价值的体现,黑板报成了学生自信展示、彼此分享的窗口,更成为每个人心中获得存在感、喜悦感的舞台。
有些班级的黑板报流于形式,它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这种形同虚设的黑板报,早已成了学生们课间随意填充的玩具,有时它仅仅是班主任的“自留地”,“种”什么都是教师说了算,造成了黑板报主体存在感的缺失。
在学校,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无论是横向地将同年级同主题黑板报内容相比较,还是纵向地将同一班级不同年级段同一主题黑板报内容相比较,都不难发现,有些班级板报内容千篇一律,单调而缺少主体性,本应个性鲜明、班风鲜明的黑板报成了“流水线上的后花园”。例如庆祝国庆节主题黑板报,总离不开这些内容:开国典礼、五星红旗介绍、新中国的诞生等等;然而表达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所见所感、展现学生独特个性的内容少之又少,内容单一形式老套的板报“回头率”肯定不会高,自然没法实现黑板报自身存在的价值。
有的班级黑板报时常会出现标题的印制、正文的编排、图片的设计、线框的设置等相互之间搭配不协调、内容不集中、主题不突出现象,导致黑板报出现“形散神散”的杂乱局面。这样的黑板报在学生眼中失去了“美感”,这是因为在“应付式”的任务面前,个体的存在得不到认可,内容只是个体零零星星地拼凑,学生自然不会过多地在意缺少美感的黑板报。
黑板报作为班级“后花园”,设计、排版过程中总是由几个固定的“园丁”打理,他们俨然成了每一期黑板报的“承包户”,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其次,在一些班级,班主任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索性将每一期的黑板报交由家委会负责,这样“越俎代庖”的结果就导致学生不是积极的参与者,也必然不会成为积极的阅读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主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他们的存在感从何而来?
1.师以促解,化空为实。
班主任要善于解读每一期的黑板报主题,并能结合本班学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深刻感悟主题,化抽象为具体。源于生活的素材,源于学生的素材,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能给予每一个学生展示个性的空间。
例如,我校上学期布置了“喜迎十九大”主题的黑板报,刚一拿到主题,我便若有所思:“如何让学生通过身边的生活更近距离地感受十九大的气息呢,让这样高大上的主题接地气呢?”于是,我把自己设定为一个素材的收集者,设身处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十九大”。在此基础上,利用晨会课和学生们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确定了板报的主题“小视角,大情怀——成小娃娃喜迎十九大”。其中在“我的眼睛看家乡”板块,很多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家门口的变化:道路的拓宽、出行的便捷、环保意识的提升等等;“中国梦,我的梦”板块中,更有学生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梦想的背后还有他们不断为之奋斗的小计划;“校园行,社会行”板块中,他们将讨论商议后的学生担当和社会担当拟订成一条条细致入微的行动准则。
学生的视角虽小,但是越是聚焦的,越有实践的力量;越是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感,越能突出黑板报的与众不同。黑板报理应这样,成为学生表达心声的窗口,成为彰显班级智慧和优秀班风的窗口。
2.与时俱进,化静为动。
黑板报的内容不仅要接地气,也要成为学生仰望星空的窗口。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与时俱进,密切关注生活、社会热点,鼓励其求变、求新。为此,我每周都会给学生们布置一份特色作业,即“新闻评论”,鼓励每一个学生养成多读报、多关心时事的习惯,并将自己感触最深的新闻稿摘录在新闻剪贴簿上,写一写自己对事件的看法,抒发一家之言。
自从开展了这项特色活动后,黑板报素材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摘抄,更不是“流水线式的搬运”。例如,在“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板报中,学生们将平日里从报纸、网络上搜集到的素材进行梳理分类,开辟了“新时代天之骄子——南仁东”人物专栏,这一英雄人物素材的选定本身就是学生们立足当下科技发展、关注社会热点的体现。“天眼之父”南仁东的伟大事迹深深地印刻在学生们的心中,为了增加黑板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设计者还在专栏下方开辟了副板块“对话南仁东”。一时间,去教室的后花园阅读的人络绎不绝,大家纷纷表达一己之情,将留言评论条粘贴在板块中,那是对伟大科学家的敬仰、怀念,更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无论是黑板报的内容还是板块设计的形式,因为和学生主体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引起了他们的共鸣,静态的黑板报悄然之间变得灵动,“会说话”的黑板报真正打动了读者的内心。
1.资源融合,以专促美。
一期优秀的黑板报不仅需要突显素材的个性化、实效性,也要关注到其自身的美观性。如何设计一期形神兼备的黑板报呢?新学期伊始我和学生们一起商讨,共同探寻优秀黑板报的构成要素和特点,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见图1)。
图1 黑板报的构成要素
考虑自身专业技能的匮乏,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教育力量的协调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班级黑板报欣赏价值。于是,我利用班会课时间邀请了具有专业技能的家长志愿者走进课堂,给学生们带去了审美与操作一体化的指导。黑板报主题家长学堂的开设(见表1)也使我明白:“教育力量的协调不是各种教育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班主任的引导和协调而形成的,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互促互补,相互沟通,协调一致,才能发挥整体教育效应的班级教育力量”[1]。
表1 班级三月份家长学堂一览表
2.多元评价,各美其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者刊发广播,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规划,以便挖掘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最终连墙也在说话。”针对学生自主完成的劳动成果,班主任、任课教师、同伴都可以参与评价和反馈。正确的评价往往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新的学期,班主任可策划多元评价方式,如通过微信投票的方式(见下页图2),选出“最佳素材奖”“最佳书写奖”“最佳排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进步奖”,这样一方面可大大提升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其努力的认可。
对此,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最佳进步奖”的评选,这一奖项的设计旨在引导班主任和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参与者,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潜力,防止过多的横向比较给学生造成的伤害。
1.集思广益,注重分享与交流。
办黑板报是一个富有启发、充满情感的体验过程,也是关乎学生个体发展的生命历程。黑板报是一个集体团结合作的结晶,更是一个班级优秀班风的展现。班主任有效开展黑板报工作的核心是要让学生们广泛参与,真实体验,鼓励大家在实践中分享交流,不断优化素材和排版。针对新学期的每一期黑板报主题,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实行“三步走”战略(见图 3):
图2 黑板报评选活动之微信平台投票
图3 黑板报“三步走”战略图解
成型的黑板报虽是静态的、无声的,但是它孕育着无数思想的火花。
2.实行“组阁”,提升小组向心力。
如何行之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构建有存在感的班级文化阵地?我认为创建组阁制黑板报设计小组能一改往日黑板报分工的垄断性,同时,这样也能更好地体现黑板报主体的价值。
黑板报设计的核心是主编,组阁制黑板报设计团队也就是民主选举产生主编,然后由选举出的主编组成一个完整的板报设计团队。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基于对班级学情的了解,设置班级黑板报人才库,并按照学生特长进行人才分类,如“绘画达人组”“书法达人组”“文字编辑达人组”“创意达人组”等。其次,根据黑板报主题安排表,班级可开展黑板报主编招聘会,通过民主投票选举出每一期黑板报的主编;最后,抽签决定黑板报主编组阁的顺序,再抽签决定主编从班级黑板报人才库中挑选团队成员。在主编组阁过程中,为保证公平公正,每一个环节的开展都需要重新抽签,增加随机性,缩小团队之间的差异。
组阁产生的黑板报设计团队,是一种合作关系,一荣俱荣,减少了随意性,为黑板报建设工作奠定了分工基础。每一位当选者都深感自己的使命重大,有利于彰显团队合作的向心力,激发主体参与黑板报设计的创造力,这样有意义的黑板报便真正成为学生个体、团队整体获得存在感的载体。
综上所述,黑板报作为教室的“后花园”,更是学生个体价值展现的平台,新的一学期,黑板报的建设一定要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它的素材内容一定是源自学生生活、吸引学生关注、启迪学生成长的,是学生主体性价值观的外显。它的设计过程一定伴随着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尊重、欣赏、信任,更是学生能动、自主、合作、创造的参与过程。新的一学期班级黑板报的建设,要注重激活儿童的存在感,彰显儿童印迹,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其中。这样,教室的“后花园”才会熠熠生辉,不断吐露沁人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