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
——寄托着文人的情愫

2018-11-01 07:43
老年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旧藏文人雅士案头

书房是家中最文雅的地方,在这个构成大雅印象的区间里,诸多雅物相映成趣。笔筒,承载着梦笔生花的典雅,凭借艺术个性和文化品位,以侍君子。古人不吝赞美其品格,曰正仪止,曰思无邪。“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中国人的文化习惯是“于细微处见精神”,笔筒虽是案头“小器”,但它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甚至在细节处令人叹为观止。

清早期,紫檀 龙夔凤纹笔筒,高17.8厘米,口径13.1厘米,足径13.8厘米,清宫旧藏

一个小小的笔筒,置于案头,帮助文人叙说其审美心境。同时,也向后人展示他们的非凡才华。唐代诗人岑参,在《山房春事》中有“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的句子。到了明中晚期,圆口直壁、造型新巧、简约实用的笔筒开始出现,经过能工巧匠的设计加工,材质多样、雕镌精致的笔筒取代了笔床,成为文人雅士的芸窗新宠,至今盛而不衰。

笔筒初兴时,多用竹木之类的材料,取材方便,同时也为文人提供了亲自操刀发挥创造的空间。当时文人墨客写竹、画竹、刻竹,以及收藏竹刻作品之风兴盛,竹木笔筒备受青睐。正是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使笔筒更具书卷气和文化寓意。

笔筒的走红,与制作笔筒中大师级人物的出现也有极大关系。明代中晚期的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人,都是制作笔筒的大家。朱松邻刻竹善用深刀,纤巧玲珑,细致入微,所刻《松鹤笔筒》在当时即为世人称宝;朱小松更是擅长书法和绘画,并能博采众长;朱三松继承了祖父雕刻的风格,且更为精湛娴熟。到了清代,出现了吴之、周颢、邓渭等著名的文人竹刻家,他们的制作精美绝伦,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使笔筒更具魅力。皇家的推崇,也为笔筒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明清两代都有特别喜爱附庸风雅的皇帝,为满足自己的爱好自然可以倾国家之力,不论多么贵重的木材都可以用来制作珍玩,以至用材之珍稀、工艺之精湛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清代瓷器中,笔筒也是一个十分出色的种类。如康熙年间,文房以笔筒最为出色,笔筒生产量大,而且造型、纹饰相当美艳,艺术表现也呈多样性。

清中期,象牙雕渔樵耕牧图笔筒,高14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10.8厘米,清宫旧藏 。

笔筒常年置身案头,与文人朝夕相伴,既可观赏,又可把玩。清代扬州竹雕大家潘西风,曾在笔筒上以隶书刻款曰:“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笔筒有如此深邃的文化内涵,怎能不让人喜爱!

猜你喜欢
旧藏文人雅士案头
闲话“案头书”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一方盆池解莲语 清宫旧藏荷花盆景
平凡生活
皇帝的「照相簿」 清宫旧藏历代帝王肖像画
歲朝图 文人雅士篇
古代文人雅士的合称
领导案头必备 领导决策必需 领导工作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