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元 周英
四川省骨科医院儿童骨科,成都 610041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内外上髁上方2~3 cm区域的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类型,约占儿童四肢骨折的3%~7%、肘部骨折的55%~80%,治疗不当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1]。作为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肘内翻不仅会导致患儿外观变化,还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肘部肌力发育不平衡等严重后果,威胁患儿生长发育[2]。目前,关于肘内翻的发生机制尚无明确结论,多数研究认为,发生肘内翻与解剖学、生物力学、尺偏移位、旋转移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3-4]。与此同时,关于何种治疗方案有助于肘内翻的预防,亦无统一标准。此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不同治疗方法的患儿资料,总结肘内翻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
以2010年3月至2017年5月我科治疗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患儿均经影像学检查明确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诊断,临床资料完备。60例患儿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12岁,平均(7.74±1.26)岁,Cartland临床分型:Ⅰb型3例,Ⅱa型12例,Ⅱb型25例,Ⅲa型18例,Ⅲb型2例;合并损伤:桡神经损伤2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尺神经损伤1例,正中神经+尺神经损伤1例。
按照患儿临床分型及合并损伤选择方案。1)手法复位:临床分型Ⅰb、Ⅱa型和部分Ⅱb、Ⅲa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可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手法复位,行局麻(新鲜骨折可不予麻醉),取仰卧位,患肩前屈90°,肘关节取半屈曲位、前臂旋前位,固定并牵引骨折近端,扣住骨折远端对抗牵引5 min,而后自远折端内侧推骨折远端向桡侧,将骨折近端推向尺侧,纠正尺偏型(桡偏型采用相反手法),同时屈肘至120°以上。患儿患侧上臂力量普遍较小,拔伸牵引切忌使用较大力量以避免患肢肌肉保护性痉挛;复位过程中可适当过度复位以使尺侧骨膜断裂开口[5]。复位完毕后,使用本院自制小夹板及钢托外固定,并根据移位方向加用压垫进一步稳定或纠正骨位,将前臂固定于旋前位,屈肘90°~110°,外固定托松动时,定期调整其松紧度。2)尺骨鹰嘴牵引:对于就诊较晚且肿胀严重、血液循环欠佳者,行尺骨鹰嘴牵引治疗,取仰卧位,肩关节前屈90°、肘关节屈曲90°,骨牵引针尺侧进针点略低于桡侧出针点,待患肢肿胀减轻、末梢血液循环改善后,残余移位以手法纠正,牵引时尽量保持外翻牵引力线[6]。2周后拔除牵引,改行小夹板及钢托固定。3)手术治疗:对于手法复位、尺骨鹰嘴牵引后仍旧肿胀严重者或骨折极不稳定、手法复位后鲍曼氏角增大5°以上者,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按照患儿损伤特点选择对应入路[7]。骨折复位后于骨折远近端交叉穿入克氏针2~3枚,克氏针尾端弯曲,埋于骨外,若骨位仍不稳定则加钢板固定。术后使用石膏托将肘关节固定于90°位,2周后可早期活动。60例患儿中,44例接受手法复位,7例接受尺骨鹰嘴牵引,9例接受手术治疗。
按照患儿治疗方法,将其分别纳入手法复位组、尺骨鹰嘴牵引组、手术治疗组,参照文献标准评定疗效[8],优:肘关节屈伸功能正常,携带角处于正常范围(0~15°);良: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5°,携带角减小或肘内翻0~5°以内;可: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10°,肘内翻6°~10°;差:肘关节屈伸受限≥10°,肘内翻>10°。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此外,观察各组患儿治疗后肘内翻发生率,分析其肘内翻的发生原因、总结预防对策。
随访9~3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7.25±4.13)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法复位组、尺骨鹰嘴牵引组、手术治疗组优良率分别为95.45%、100%、100%。见表1。手法复位组、尺骨鹰嘴牵引组、手术治疗组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4.54%(2/44)、0%、0%,手法复位组2例肘内翻患儿中,1例肘内翻超过30°,行Ⅱ期手术治疗后肘关节屈伸功能基本恢复。
表1 三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受局部解剖原因影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发生率较高,而肱骨内外髁是前臂伸屈肌腱附着点,骨折后肌肉不平衡牵拉极易引发旋转移位,不仅难以整复和固定,还导致尺偏、内旋风险大幅上升,当提携角不足10°时,即可判定为肘内翻发生[9]。肘内翻治疗不当或长期存在,可引发创伤性关节炎、肘部各肌力发育不平衡甚至残疾[10]。国内报道显示,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发生率为33.0%~79.2%,国外肘内翻的发生率亦在57.0%~75.0%范围内[11-12],说明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有着较高的肘内翻发生风险。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治疗方案的肘内翻情况,结果显示,虽然手法复位、尺骨鹰嘴牵引、手术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仍有4.54%患儿发生肘内翻。
发生肘内翻原因可能包括[13]:1)远折端尺偏移位向内倾斜;2)尺侧骨皮质塌陷;3)远折端旋转;4)骨骺损伤;5)前臂重力的剪力和力矩作用;6)内外肌力不平衡及软组织铰链作用。同时,骨折内侧应力大于外侧,易造成内侧皮质骨压缩塌陷、修复生长缓慢,也是导致肘内翻产生的主要原因[14]。此外,有学者发现,远折端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尺倾,加之尺偏移位未得到完全矫正和维持,也可大大增加肘内翻发生风险[15]。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骨折复位与固定均是预防肘内翻的重要环节,既往临床多强调复位后骨折面的对位对齐,但骨折端尺侧骨皮质压缩、嵌插仍然存在,因此,骨折复位前应全面掌握骨皮质塌陷状态,复位时注重骨骼正常轴线的恢复[16]。有研究发现,鲍曼氏角的准确测量能够为携带角的判断提供可靠参考,且鲍曼氏角大小与骨折远端移位程度具有密切关联,因此,复位后测量鲍曼氏角,明确鲍曼氏角恢复至正常范围(约75°),有助于判断复位效果、评估患儿预后[17]。除此之外,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固定应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原则,即无论骨膜处于外断内连还是内断外连状态,均建议行前臂旋前位固定,一方面避免复位困难与再次移位,另一方面,前臂屈曲旋前位固定时,远端骨片外侧端向上移动,与近侧骨折面外侧部挤压嵌顿,对于补偿外侧软组织“铰链”破坏的不足、阻止骨折断端移动亦有着积极意义[18],有助于保持骨折整复后稳定性以及避免远侧骨折块内倾侧旋,从而达到预防肘内翻、纠正尺侧骨皮质塌陷的目的。
除此之外,本组患儿手法复位组发生肘内翻,而尺骨鹰嘴牵引组、手术治疗组治疗后则未见肘内翻发生,主要得益于术中直视下良好的复位效果以及克氏针确切的固定作用。手术治疗存在软组织损伤相对较重、术后瘢痕形成、易产生关节周围粘连等弊端,故为预防肘内翻盲目开展手术并不可取,应按照患儿骨折分型,优先尝试非手术复位、固定,对于明显不稳定的Ⅲa、Ⅲb型骨折,可考虑手术。
综上所述,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后肘内翻原因与原始移位矫正不佳、复位稳定性维持不良有关,强调早期正确处理、合适治疗手段的选择,确保准确复位、可靠固定,为预防患儿治疗后肘内翻发生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