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磊红
摘 要 由于生源所限,技工院校通常存在这样一些学生:对于个人发展和学习提高他们很消极,不注重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课堂上学不进,课外活动也不乐于参加,但对于手机游戏、交友吃喝玩乐他们会乐此不疲。本文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着力探究激发这些学生行为动机的一种可操作途径。但要注意的是这种途径主要针对本文提出的“三无”学生,但绝不仅限于这些学生。
关键词 “三无”学生 动机 唤起潜能 归因
基于社会现实,当下人们仍然无法用完全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技工院校,导致技工院校的生源大都学习成绩不佳,中考失利,真正由于热爱技术来学习的比较少。所以现在技工院校一般都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可以沉湎于手机游戏、热衷于交友,但是对于学校举行的活动,比如军训、技能竞赛、知识竞赛、教寝室卫生、运动会等等都持消极态度,缺乏参与动机。在这里我把这样的学生暂且称为“三无”学生,即无目标、无兴趣、无信心(当然这只是说在学习和个人发展上他们是“三无”)。很显然这样的学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难点,更是重点,如果无法通过教育改变他们,对他们自己、对他们的家庭、对社会都不会是一件好事。
以下我就通过教育心理学对动机理论的分析,提出针对这些学生的一种激发其动机的途径,以求改善他们无目标、无兴趣、无信心的状况,在个人学业及职业发展上获取进步。
1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动机理论的分析
教育心理学中探讨了三种心理特征:(1)需要与动机、(2)情绪、(3)认知,如何影响学生对课堂情境的反应。其实,同理也可以通过对这三种心理特征的分析,来探究学生在学校包括课堂在内的所有情境中动机激发的问题。
首先,学生的需要与动机。
理论1: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以及汉普登-特纳对马斯洛需要理论与人类个体发展的关系提出的一个观点:在人的一生中不同需要的相对作用大小会有所变化。随着儿童的成长,生活的社会性方面变得相对重要,归属需要的重要性将超过安全的需要,最后在成年早期,自尊的需要变得最具影响力。成长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认知需要随一次次有機会得到满足而变得更加强大。故我们的学生正好处于这一阶段,对于他们来说,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是当前主要的需要,而且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活动不断实现他们成长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认知需要的话,那么这些需要会变得非常有影响力,甚至有可能让他们愿意为之付出更多的代价。故我们的活动设置应该更多的考虑能够满足他们的这些需要。
理论2:阿特金森将动机分为四种:成就动机、逃避失败动机、归属动机、权力动机。在这几种动机里面,具有逃避失败动机的学生面对任务时最有可能出现消极情绪。但是对于所有人而言,动机强度在挑战处于中等水平的时候达到最大值。所以即便是逃避失败动机的学生不喜欢,我们也要挑战他们,他们可能会受到激励去完成任务,因为这是他们最容易产生学习的情况。
其次,学生的情绪。
对于学生情绪的分析我们也从兴趣、好奇心和焦虑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理论3:兴趣可分为源于具体的知识、信念和价值观的个人兴趣和由任务本身所引发的情境兴趣。个人兴趣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而情境兴趣在学生需要得到满足或者完成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后便会失去兴趣。而对于“三无”学生来说,他们的对学校教学活动的个人兴趣显然是缺乏的,而且如果要培养他们这方面的兴趣也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故我们可以考虑在情境兴趣上面做文章。
理论4:学生的好奇心和焦虑则与情境的唤起水平有关:当情境唤起潜能低于个体水平则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他们通过消遣探究来增加情境的唤起潜能来减轻厌烦,而这种探究往往会对学习不利;当情境的唤起潜能高于个体的最适宜水平,学生才会有探索的冲动去获取能够减少情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具体信息,以减少唤起潜能使其达到最佳水平;但要注意如果情境的唤起潜能太高了,反而会让学生感到焦虑,他们不但不会去探究,反而会采取行动来逃避这种情境。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必须设置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适当唤起潜能的情境。
再次,学生的认知。
理论5:根据动机引发的期望-价值理论,如图1期望-价值模型(根据埃克尔斯(Eccles)等人(1983)《期望,价值与学习行为》一文模型修改,J. T. Spence主编的《成就与成就动机》,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动机是两种心理构念即期望和任务价值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引发学生的动机,既要让学生认为自己在某项任务上取得成功的概率高到值得去做,又要让学生认为该项任务对自己来说是有价值的,是值得付出努力的。
首先,我们的“三无”学生通常会从他们以前的不断失败的经验中获得对自己能力较低的评价,也就是失去信心,当然他们对于完成一项任务的期望值通常是很低的。再加上周围环境对他们失败的评价很有可能导致他们形成自我服务性偏见及习得性无助等归因模式,即将失败归因于他人、环境或者自身能力不足、天赋欠缺,而不是自己没做好或者不够努力。由此将导致恶性循环,让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认为自己根本不可能做好。但要注意其实学生的期望实质上是主观的,也就是说起作用的是他们自己对事件的解释,而不是实际事件。所以我们考虑可以在这里下功夫,转变学生对事件的解释,让他们将成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那么他们就会对结果负责,并作出正确的选择,付出必要的努力,然后期望在将来获得更好的结果。
其次,“三无”学生通常认识不到任务的价值,因为他们在个人发展和学业上面缺乏目标,并且对这些都欠缺思考,故我们要从他们的需要出发,帮助他们树立目标,进而将当前任务与目标相联系,让他们认识到当前任务的价值,觉得付出努力是值得的。
2技工院校学生动机激发途径探索
不管在课堂学习上还是在日常学校活动中,“三无”学生通常是没有目标、没有信心、没有兴趣,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常常无从下手。但是我们会发现他们有需要,只是还没被挖掘,这就成为我们的突破口。然而这个突破口需要一个导火索,那就是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所以,我们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步,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根据理论3,只有当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好奇而被吸引了,他们才会去关注相关问题,并花时间去思考,否则之后的一切都无从谈起。根据理论4,为了提高情境的唤起水平我们可以考虑从这两个方面来设计任务和活动:一是在刚开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使活动主题、形式、方法对学生来说具有吸引力;二是在老师在介绍任务的时候采用的方式方法,一定要使情境具备适宜的唤起水平来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如幽默感、联系学生日常事例、想学生之所想等等。
第二步,挖掘他们的需要,并不断强化。根据理论1,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学生当下的主要需要是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所以我们在设计任务活动时必须要考虑这一点,同样地教师在宣贯的时候也要不断强化这些方面的需要。此外我们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同时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认知需要,这样他们就会更有兴趣投入到活动中去,继续满足这些需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也有可能存在这样的学生,你已经尽力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需要了,但是因为他们处于逃避失败的状态,所以还是不买账。根据理论2,我们就尽量设置中等水平的挑战,即使他们不喜欢我们也要想办法让他们参与,因为这是他们最容易产生学习的情况。
第三步,通过树立目标来建立他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即让他们明确任务价值。根据理论5,活动、任务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对学生的意义,教师再通过宣贯,帮助学生明确任务价值,确立发展目标,这样在付出努力的时候,会更有导向性,进而增强动机。
第四步,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归因模式,让他们明白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实现目标。根据理论5中的归因理论教师可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通过言行不断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既要有言语上直接的鼓励,也要有心理暗示,让学生相信努力才定会有回报,失败是由于自己不够努力。比如在阶段性评价时,如果学生有失败的地方,教师可以表现的很生气而不是对学生表达出怜悯,这样会让学生觉得他们本来可以做好,只是因为自己不负责任或者没有付出应有的努力。
第五步,帮助他们找到做事的方法,实现初步成功。这是所有步骤中很关键的一环,任务能否成功,我们的目标能否实现,全有赖于这一步。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学生的工作记忆是有限的,并且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由目标所引导的过程,故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提供意见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这样将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信心,从而不断激发动机,形成良性循环。
其实这一途径中的每一步所运用的原理可能我们都明白,日常教学管理中也都有涉及,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把每一步整合在一起,切实落实到实践中。
3这种途径在实践中的运用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确实有符合条件的“三无”学生通过这一途径激发了动机,获得了进步。
首先,课堂教学实证研究。我选取了管理学和德育这两门课来进行实证研究,两门课所涉及的所有教学班里都存在本文所述的“三无”学生,他们学习动机几乎为0,任课老师上课颇感头疼。我通过这一方法的使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都得到了明显进步。结果如下:
(1)所教的管理学课的两个班的考试成绩分别从期中考试52.94%和33.33%的及格率上升到期末考试100%和100%的及格率,且在后半个学期通过帮助同学查找失败原因,鼓励他们努力付出,发现了他们课堂表现的显著改善。
(2)德育课的改观发生在前后两个学期的对比中,前一个学期所教7个班的课程总合格率为71.58%。同样是这7个班,在第二学期学习伊始就因为前一个学期不理想的成绩使得课堂唤起水平对学生来说明显提高了,也就是说学生关注了、在乎了。这时再把握住学生的需求,跟他们来谈目标,谈失败原因,谈努力、责任、方法,他们都能够好好思考了,在课堂上有所改观。而且在第二学期期中考时,我们特别留意把考试难度设置到他们通过努力能够成功拿分的水平,于是他们实现了进步,期中考合格率达到了88.69%。有了进步,他们似乎就找到了自己的“路”,最终他们在期末考实现了97.45%的合格率。
其次,学生管理实证研究。在学生管理层面上,可能会有学校组织的活动,部门层级的活动,班级活动等等,而且种类也比较多,如果要使用这一途径来激发学生参(下转第69页)(上接第66页)与活动的积极性,我們首先要进行很好的活动设计,然后我们需要学校各个方面的协作,才能达到目标。
比如我们大家都会发现,对于学生寝室卫生管理工作,如果仅对学生提出规范和要求,而不进行很好的设计,学生接受不了,靠制度及惩罚措施仍旧不会获得很好的效果。我曾在班级层面上运用这一途径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动机:(1)在开学伊始,我就利用主题班会展示公司、企业、工厂车间干净整洁的工作场所,以及整洁的环境和邋遢的环境的对比,并让学生比较利弊。理由是开学伊始新的环境对所有学生来说都具有较高的唤起水平,也就是学生会对你说的事情抱有很大的好奇。再者,来这里的学生对于将来就业的关注是他们选择这里的缘由,针对他们这一需要,可以借机帮他们树立培养相关职业素养的目标。(2)树立目标之后,就是告诉他们做到这样的事情并不困难,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进行指导,让他们在劳动过后看到寝室焕然一新的面貌,然后继续鼓励,在他们取得成果的时候,进行表扬。最后的结果是:所带班级两个学期的学生寝室卫生合格率是100%,五星寝室占60%,四星寝室占40%(学校寝室卫生评比五星为最佳,四星为次,其它还有三星、二星、一星、无星)。
另外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涉及的活动情况会很复杂,具体方法决不仅限于此,需要视情况灵活掌握。而且虽然这种方法是针对本文所述的“三无”学生提出的,但绝不仅限于应用在这部分学生的动机激发上,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比较分析,选取最合适的方法。再者在实施这一方法的时候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美)托马斯·费兹科,约翰·麦克卢尔.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73-213.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