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对手术患者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评价

2018-10-31 10:54刘阳吴建袁泽粤黄松带黄春荣
中外医疗 2018年15期
关键词:超声有效性

刘阳 吴建 袁泽粤 黄松带 黄春荣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对手术患者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方法 方便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间将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需要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应用传统穿刺方法对对照组患者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对超声组患者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结果 超声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较对照组早(P<0.05),阻滞维持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两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对手术患者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麻醉效果,减少麻醉风险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超声;一针四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05(c)-0188-03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ultrasound-guided one-needle four-point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Methods 78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ical treatment in this hospital who required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ultrasound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The aortic plexus block was performed on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a traditional puncture method, and ultrasound guidance was used. One-needle four-point method performed brachial plexus block in the ultrasound group. Results The onset time of sensory nerve block in the ultrasound group and the onset time of motor nerve block were all earli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blockade maintenance time was long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anesthesia complications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the differece was not c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use of ultrasound-guided one-needle four-point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patient's anesthetic effect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nesthetic risk events.

[Key words] Ultrasound; One-needle four-point method;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Effectiveness

超聲技术为我国医疗领域工作中十分常用的一种辅助性诊治技术,在多种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治和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应用价值[1-2]。伴随着超声检查设备性能的不断改进和超声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超声在临床麻醉中的作用逐渐引起关注[3]。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为我国临床进行肘部以下手术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受操作技术、患者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麻醉过程中存在发生多种风险事件的可能[4-5]。该院该次研究尝试应用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对手术患者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获得了较满意的麻醉效果,分析2016年11月—2017年11月间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理想的麻醉方式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②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无异常;③患者或其直系亲属同意参与该次研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未成年或年龄>75周岁;②穿刺部位感染;③喉返神经、膈神经麻痹。采用奇偶数字法将78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超声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23~69岁,平均(45.30±5.01)岁。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6~70岁,平均(45.48±4.96)岁。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在获取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穿刺方法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取仰卧位,将头偏向健侧,在患者锁骨中、内1/3交界处上方1.5~2.0 cm、胸锁乳突肌外侧摸准斜角肌间沟。严格消毒后,进行穿刺,当有突破感,进针明显容易后,进行回抽。回抽无血后注射麻醉药物,注射结束后以拇指按压3~5 min,促使药物扩散。

1.2.2 超声组 采用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取仰卧位,患肢保持外展90°,对腋窝皮肤进行严格消毒。在超声探头上涂抹耦合剂,外套无菌手套,将超声探头频率设置为5~13 MHz,紧贴胸大肌寻找腋动脉,对腋动脉进行准确定位后,沿腋动脉进行横断面扫描,观察臂丛各分支的情况。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至目标神经周围,不接触神经,确认回抽无血后,分别在肌皮神经、腋动脉神经周围3点、9点、12点方向分别注入1/4的麻醉药物,注射过程中若出现明显的阻力,则适当调整针尖位置,确保麻醉药物均匀分布。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维持时间、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比较

超声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较对照组早(P<0.05),见表1、表2。

2.2 两组阻滞维持时间比较

超声组阻滞维持时间为(69.85±3.08)min,較对照组的(61.71±3.15)min长(t=8.263;P=0.000)。

2.3 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超声组患者发生麻醉并发症的有1例(2.56%),对照组患者发生麻醉并发症的有2例(5.12%),该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7;P=0.556 >0.05)。

3 讨论

既往实践研究证实,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比较具有对机体循环影响更小、麻醉并发症更少的应用优势,故在我国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6]。早期,在对患者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主要采用传统的穿刺方法,即体表定位法[7]。由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远离肺和胸膜,故麻醉安全性较高,但受一些因素的影响,患者仍存在发生神经损伤等麻醉并发症的风险[8-9]。为提高患者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学者尝试应用超声技术对患者臂丛神经进行定位。如江云等[10]的研究在超声引导下对小儿患者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以传统穿刺方法为对照,结果显示试验方法组患者的氯胺酮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方法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方法组。得出超声引导下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更高,麻醉效果更可靠。

该次研究应用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对患者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也以传统穿刺方法为对照,结果显示超声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较对照组患者早,阻滞维持时间较对照组患者长。与上述江云等[10]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分析该次研究得到上述研究结果的原因为:应用超声技术定位臂丛神经,能够较清晰的观察到臂丛周围组织、神经的具体情况,指导麻醉医师调整穿刺方向,避免失误穿刺造成的血管损伤。此外,在超声引导下注射麻醉药物,能够观察到药物的扩散方向,使麻醉药物均匀分布,故能够获得更加满意的麻醉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对手术患者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麻醉效果,且麻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开展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伟华,王沫丽,孙俊,等.超声引导下与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下肘部位手术患者麻醉中应用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2017,34(1):61-63.

[2] 文四成,陈潜沛,罗培生,等.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3):3878-3880.

[3] 佘高明,聂偲,刘育勇,等.超声引导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周关节松解术中的应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5, 35(8):1193-1196.

[4] 刘文娟,江伟,曾真,等.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最小有效剂量探讨[J].山东医药,2016,56(6):82-83.

[5] 文四成,陈潜沛,欧阳天纬,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5):472-475.

[6] 傅志海,徐文娟,王小虎,等.不同注射点对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6):25-28.

[7] 李挺,叶仙华,南洋,等.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187-190.

[8] 罗亮.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观察和临床体会[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3):3115,3102.

[9] 杨学林,马正良,顾小萍,等.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100-102.

[10] 江云,韩传钢.超声引导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6,18(3):192-194.

(收稿日期:2018-03-08)

猜你喜欢
超声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健康体检中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的应用价值
超声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胆囊改变的关系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