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研究员胡键在《现代传播》2018年第5期发表的《中国智库的对外传播研究》一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学术界谈得最多的就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问题,尤其让中国所不理解的是,中国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却一直无法解决“挨骂”的问题。普遍都认为,中国话语权弱是因为中国在国际上“说话”的人太少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因为当前的“中国话语”缺乏原创理论的支撑。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学科先是来自于苏联,主要为计划经济服务,后因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学科主要来自于欧美。与此相应的理论也基本上是这两种来源。换言之,几十年来,中国的理论主要是从外面移植来的,很少有中国本土化的理论。当前中国的理论创新将主要来自于高校智库和社科研究智库。智库既是政策之库、思想之库,也是理论之库,政策没有思想和理论支撑,政策就不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规律性。正是智库提供了丰富的储备,从而才有能力影响人们怎么想、怎么说,也因此而使得智库有能力在国际上构建“中国话语”。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谢新洲在2018年6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的《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理论价值和时代贡献》一文中认为:互联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给世界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带来许多新的挑战。网络空间这么大、问题挑战这么多,应该如何应对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大课题。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逆历史潮流而动,单纯从自身的利益和喜好出发塑造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结构。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注定将由世界各国共同书写。网络强国战略思想顺应这一趋势,强调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导各国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开放中合作、以合作求共赢,实现全球网络空间的“美美与共”。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网络空间的具体体现,贯穿着“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的和谐理念,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徐坡岭在2018年6月2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上海精神”在青岛峰会的新发展》一文中认为:发扬“上海精神”,就是要坚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世界经济在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于国家间发展不平等,在一些国家内也不能做到发展的成果被民众共享。这是经济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主张泛滥的重要原因。因此,弘扬“上海精神”,就是要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立足于各国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来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达到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的目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杜志章:建构国家治理综合评估体系的“中国尺度”】世界上多数治理评估体系都以“善治”为追求,不同的價值主体对善治有不同的解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志章认为,作为国土面积广袤而且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超大型国家,中国社会不同阶层、地域、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国家的治理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都是西方国家不能比拟的,因此不能照搬西方治理评估体系。应当遵循治理价值中国化、治理原则具体化、治理评估系统化的原则,结合具体实际,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国家治理综合评估体系的“中国尺度”。(2018年6月13日08:45)
@求是:【林振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贡献与时代价值】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主任林振义认为,在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同样也为人类文明作出较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深刻把握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着眼解决当今世界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迷茫困惑中的世界破解了难题,展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魅力。(2018年6月17日14:00)
@红旗文稿:【赵卫涛: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共建美好世界新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博士后赵卫涛认为,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演变中的上述乱象充分表明,美国非但没能充分运用好自身权力和影响力来造福国际社会,反而循着称霸与对抗的行为逻辑越走越远,肆意挥霍着苏联瓦解后在经济和政治层面留下的“冷战红利”。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甚至已经开始从世界秩序的主导者,逐渐沦为世界政治的乱源和“麻烦制造者”。相比之下,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日益深刻改变着既有的国际力量对比格局,不断为塑造21世纪新的世界秩序注入正能量。可以说,随着自身危机的不断加深,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已经到了必须进行全面的结构性转型的节点上。(2018年6月19日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