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笙渐
(扬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生对设计色彩学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造型、色彩、材质是服装最基本的三大构成要素,其中色彩因素最为生动、醒目,也最为敏感,对服装设计内涵的表达、艺术效果的烘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感性,使他们真正学好色彩学,是“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新时期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设计水平的需要。笔者在服装设计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以理论知识讲授的形式将色彩构成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知识结合各类书籍的理论,以绘图的形式完成作业。其弊端是教师和学生获得的都是间接经验和二手资料,缺乏以真实的感受去理解和感悟。因为色彩本身并没有灵魂,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当知觉经验受到外来色彩刺激时,才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时,学生的知觉感受在色彩上的表达往往停留在程式化、概念化层面,并没有真实的感官体会,对色彩的组合搭配停留在教条的、死记硬背的阶段,缺少在实践中的锻炼,作业也仅仅停留在纸面画图的形式,这样设计的作品往往没有灵气,缺乏创新,容易千篇一律。因此即使经过了色彩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色彩的把握大多还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无法游刃有余、融会贯通地运用色彩刺激灵感的发挥,也无法持续推陈出新、真正适应实际的需要。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1]。由于情境教学法强调把学习设置到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味的问题情境中,这就能和对色彩的视觉、触觉、嗅觉、情感等诸多感性因素的体会验证有机地融合起来,非常符合“设计色彩”课程的特点。“设计色彩”课程情境教学法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笔者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每过两三年学生的特点较之前就会有明显变化,“90后”和“80末”的学生虽然只相差几年,但总体性格特点、成长背景、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能力等都明显不同,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了解他们的知识面、兴趣点以及生活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同时,教师对教学环境、学校情况、周边生活背景、相关规章制度等要有充分的了解,以便于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以我校(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14级学生为例,课程的前期学情分析如下:
(1) 学情。①“设计色彩”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并辐射到将来的行业工作中。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及参与学科竞赛、素质拓展、教师科研的愿望迫切。
(2) 问题。①学生对色彩运用规律不了解,尚处于盲目搭配色彩阶段。②对色彩审美感觉较差,很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配色感觉较差,对专业了解不够,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及专业思想的巩固。③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比较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根据前期掌握的各项情况,提前将所有的课程内容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编写成具有明确目标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具体到每一周、每一堂课,对课程的上课场地,知识的重点、难点,课堂教授部分、自主学习部分,研讨内容、实践内容,参考书目等都要做出详细的规划,一目了然,方便对照、备忘;同时也便于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从而不断完善。表1为“设计色彩”课程框架及内容体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后可以参加课外拓展项目。表2为课程第六章“配色法则及运用”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表1 “设计色彩”课程框架及内容体系
表2 第六章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目前我国各高校对研究性教学普遍给予大力支持,投入了大量专业建设经费,这为有效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做好经费预算,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把所需经费落实到每一个课题,详细填写经费申请表,这就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保证情境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进行教学设计,准备好教具并充分进行预设练习,确保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并且前瞻性地预见教学效果。以服装设计专业“设计色彩”课程中“色彩搭配”章节教学为例,由于班级人数有40人,安排学生按宿舍分成10个小组,每组4人,每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甜蜜、浪漫、欢庆、忧郁、小清新等。每组根据选择的主题设计场景、情节,选择场地,准备相关道具。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服装色彩搭配设计和整体形象设计,包括发型、配饰、化妆等,然后拍摄成照片、视频,配以文字说明,背景画面、音乐等也要整体协调,共同制作成一个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汇报。分组完成课题汇报在时间上能控制在计划课时内,对课题的内容、广度和深度提出要求,采用多元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他们提供展示和释放潜能的平台,符合“90后”学生积极自信的特点,也提高了最终设计作品的含金量。
图1所示是一组情境教学法在“设计色彩”课程中运用的教学案例。该小组学生选择了表现“小清新”的主题,经过小组讨论,地点选择在校园以及附近的荷花池公园。经过前期对初秋季节公园中的色彩提取、分析,以蓝、绿色作为主色调,与“小清新”的主题吻合,以人物风景照片形式表现,摄影、模特由小组成员分别担任,服装以及服饰品色彩与背景色以对比、协调等不同法则进行配色。如第一、三、五套都借助了植物色彩作为背景色,第一套以绿色植物背景色搭配了同色系的绿色服装以及抱枕;第三套在绿色植物背景色基础上搭配了蓝色连衣裙,配少量橙色波点和手包,是一组对比色搭配;第二、五套是表现低纯度对比色配色法,第二套利用低纯度红绿对比的建筑外墙做背景,配深蓝色连衣裙;第五套利用大面积的棕黄色树叶背景和棕色毛衣内搭,搭配深牛仔蓝背带裙,低纯度互补色配色,活泼又不失清新;第四、六套分别借助了毛绒玩具、抱枕和自行车作为道具与服装色彩搭配,充满生活气息,表现出大学生清新又充满活力的特点。
图2 学生的“小清新”主题配色作业
在完成以上配色作业时,需要用到真实服装、服饰配件、自行车等道具,为达到最终优秀效果,还需要进行专业拍摄以及背景音乐、拍摄场地选择等,学生利用了身边的一切资源,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获取与学科相关的知识进行研究学习。虽然加大了工作量,但在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吸收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了各种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最终作品打分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的平时考勤、调研报告、过程准备、汇报发言、最终作品等都是最终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如表3所示)。每个部分占一定百分比,共同组成最终成绩,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偷懒应付的现象,将情境教学落到实处,更客观公平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表3 “设计色彩”课程考核内容及比例
运用好情境教学法对教师是个挑战,在情境教学法中,师生角色、教学场所、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转变等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许多优势。
在情境教学中,在创设了合适的情景、确定了适宜的研究主题后,通过准备各种相关道具,如学生根据课题准备咖啡、水果、糕点、中药等各种材料,“身临其境”去感受体会,用自己的真实感知去验证理论知识,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具体、直观、感性的经验,这些经验的新奇性与差异性将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将学习空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虽然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加强,在准备、完成课题的过程中,自发地搜集和学习相关知识,相互交流并解决遇到的问题,学习怎样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同时学生可充分发挥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从被动变为主动,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做出的作品更丰富、生动。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一种共同的学习,在师生之间互相探讨中逐渐体会和理解新的知识。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自发地进行合作与交流,且教师与学生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达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突破了教室和课本的限制,外部场所也可以作为教学的场地,更具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除了教材上的知识外,学习的内容扩展到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许多方面,范围更广。
在传统的“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模式下,通常最后以效果图、绘画作品的形式来表现,这是以静态的方式展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往往只需要动脑思考、动手画图,很难全身心地投入激情。而通过情境教学法来表现完成的课题是全方位的作品,表现形式从平面变为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学生不但要想、画,还要说、演,比以往更具有趣味性、观赏性、真实性。从近三年的教学效果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作品完成的质量也更高。
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在“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受学生欢迎,解决了许多传统教学中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法也符合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可操作性较强,适合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中普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