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2018-10-31 06:32王天晓
关键词:外籍跨文化办学

王天晓

(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中外合作办学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这种办学模式的存在,是教育国际化在中国的集中体现。以2003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为标志,中外合作办学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健康发展轨道,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1]。

一、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所谓“跨文化交流”,一般是指有着不同社会、宗教、种族和地域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跨文化交流,既包含文化,又包含交流。只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深度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并且有主动交流的意愿,才能最大限度地掌握跨文化交流的能力[2]。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指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例如,在中国大学里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我国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他们往往缺乏对于不同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并且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在交流过程中易产生误解,也达不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的语言传授,应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语境和文化背景更加恰当地运用语言、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21世纪以来,在国际经济大环境下,各国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此产生了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对于这种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对于能力的需求;这种能力不仅是学习的能力,更多的是交流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语言只是基本功,每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应该明白:语言是工具,能力是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跨文化交流能力才是衡量国际化人才水平高低的尺度[3]。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多维素质构成的能力综合体,是国际意识、交际能力和文化创造力的结合,只有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走向世界。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意在直接引进国外教育的优势资源,在国内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外籍教师资源和接触国外环境的优势都是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良好保障。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培养,中外合作办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教学,更应包含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外籍教师直接进行授课、学生交换互访等形式,对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积极影响。

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其外语掌握程度仅满足于应试需要,而口语表达能力欠缺的现象,且缺乏对国外文化的理解和探究。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势,知识层面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而合作办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也可以向学生传递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掌握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正确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一,正确对待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地位[4]。国内一般模式下的外语教学重语言教学轻文化教学,而事实上,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应对语言和文化一视同仁,将其融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而言,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语言文化基础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过程[5];对学生而言,它是一个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并逐步转化成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学习发展过程。目前,合作办学的方式大致有四种:2+2模式,在完成国内基础课程之后再赴海外合作院校求学;中外高校短期交流项目;具有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内大学与国外同水平大学合建独立学院。前两种模式下,学生通过到国外学习、生活、交流,了解国外文化;后两种模式下,虽然没有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但通过课上与外籍教师学习互动及课下与外籍教师沟通交流,学生也可以较好地了解异国文化。

第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世界观、价值取向。中外合作办学的各方式均可以使国内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了解异国文化背景培育下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2+2模式下,学生能够在国内先接受基础教育,获得语言能力和国外的知识文化,再去接触国外文化,与国外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进行直接碰撞,理解文化差异的同时,提高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运用水平;具有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在校园的学习和体验是在国外的文化氛围中实现的,而生活方面更多是基于自己的母语文化环境进行的。此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但在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运用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国内大学与国外同水平大学合建独立学院的方式较之于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校园内异国文化环境氛围不够浓厚,使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受到一定影响,不过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外籍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理解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以他们的能力和阅历来引导学生;短期交流项目对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帮助是有限的,但是这种直接与国外文化进行交流的机会非常珍贵,这很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后续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加强中外文化对比。中国的绝大多数学生经常忽略文化差异,把中国的思维模式运用到英语表达中。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能够提供多种渠道、多种手段使学生吸收和体验中外文化的差异。首先,能够提供最专业的外籍教师资源。由于合作办学机构的设立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所以外籍教师的资质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选聘的外籍教师拥有丰富的阅历和教学经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引导学生了解国外艺术、历史和人文。再者,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基于不同的目标定位,灵活进行课程设置,除了专业课程和语言教学课程外,还开设如国外艺术文化鉴赏等课程,通过电影、电视、录像等资料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再通过外籍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国外文化的理解和运用。最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中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通过访问学者项目、中外文化差异比较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的开展,中外教师可以更好地定位最需要注意的中外文化差异点,以降低学生的学习时间成本,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流能力状况的调查分析

为掌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现状,考察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对大学生跨交流文化能力的影响程度,为高校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提供重要参考,笔者曾对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的本科生及外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调研方法

调研问卷围绕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真实状况和面临的困难等内容进行设计,总计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职业、年龄、专业、国籍、现所在地;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跨文化交流意愿的调研;第三部分是对大学生跨文化交流面临困难的调研;第四部分是对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方法的调研;第五部分是被调研者对当前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建议。

本调研采取的是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法,所有问卷答案均无对错之分,要求被调查者根据客观情况和主观判断作答。问卷初步设计完成后,首先在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随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样本调查,结合调研目的,根据问卷完成情况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问卷最终完成后,对沈阳师范大学的学生(包括在沈阳师范大学和富特海斯州立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和富特海斯州立大学的外籍教师(包括在沈阳师范大学和富特海斯州立大学任教的教师)进行了随机抽样调研。

(二)调查对象情况

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为290份,有效率为96.7%。全部调研对象中,外籍教师占总人数的50%(150人),学生占总人数的50%(150)人。具体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详见表1。

表1 沈阳师范大学跨文化交流能力调研对象的分布情况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跨文化交流能力实际掌握程度

开展调查问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和外籍教师的实际需求,并且给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此之前,了解学生目前掌握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程度也是至关重要的。表2所示,以数字划分等级,分数越低表示程度越低。如题1“我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如果学生选择“5”就代表学生非常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地理知识,选择“0”则表示完全不了解。

表2 跨文化交流能力实际掌握程度

表2是学生对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掌握程度的主观评价,题1-7反映的是学生是否了解国外的文化,从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了解国外文化。题8-17反映的是为了进行跨文化交流,学生能够做出的努力程度。从结果来看,在不涉及价值观层面的差异时,愿意做出主观努力的学生占到了大多数。值得注意的是,题14和题17的回答占比,从题14的结果来看,不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对方文化的学生占到了更高的比重,这说明很多学生不愿意放弃自己坚守的行为方式,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还不能够更加灵活地处理问题。此时需要外籍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以更包容的态度、恰当的方式加深对国外文化的接受和理解。从题17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接纳价值观、饮食习惯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价值观的形成伴随着人们的学习成长过程,并且价值观也成为能够支持人们持续进步和努力的原动力,所以价值观层面的碰撞是一个学生在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6]。在这个过程中,外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的是接纳国外的价值观等文化差异并不代表着要放弃原有的价值观,而是在坚持原有价值观基础上,尊重和理解国外文化背景催生的价值观。

2.外籍教师与学生交流频率调查

不同个体或群体,即使有着文化背景的差异,为了获取知识或者表达诉求,必须进行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交流尤为重要。只有交流,才能够交换思想,才能够获得知识。沈阳师范大学和富特海斯州立大学有着多年的良好的合作基础,不仅有外籍教师来到沈阳师范大学进行授课,而且中国的学生也会到富特海斯州立大学进行学习。可以说,这样良好的合作氛围,给国内的学生和外籍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机会。所以,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跨文化交流频率的调查。

表3 外籍教师与学生交流频率

根据表3,能够经常与外籍教师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学生还未达到一半的人数,这个现象几乎在国内很多大学普遍存在。而这其中还有6.7%的学生从不与外籍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虽然6.7%看似占比较小,但是如果乘以我国大学生总人数的话,这个问题显得异常严峻。在被调查的外籍教师中,有53.3%(80人)的外籍教师回答与学生会进行“较为频繁”的交流;有40%(60人)的外籍教师认为自己“较少”与学生进行交流;另外虽然没有不与学生交流的外籍教师,但是有6.7%(10人)的外籍教师就此问题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相比较而言,外籍教师比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来。与这个问题相关的调查是关于在跨文化交流中个人感受的问题。

根据表4,有多达60%(90人)的学生认为和外籍教师进行跨文化交流是“非常愉悦”的,而33.3%(50人)的学生从这种交流中只能感到“还行”,最引人注意的是,有6.7%(10人)的学生回答他们并“不能”从这种交流中感受到愉悦,从问卷回答的情况来看,学生认为他们不能感受到愉快或者放松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少的主动参与到交流中。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中的主动性,有必要从加强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入手。

表4 学生和外籍教师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个人感受

反观外籍教师的情况,与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有高达93.3%(140人)的外籍教师对于这种跨文化交流感到“非常愉悦”,并没有感到“无趣”的,只有6.7%(10人)的外籍教师对于这道题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在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外籍教师比学生感受到了更多的积极情绪。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校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交流机会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7]。

3.阻碍学生与外籍教师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原因调研

通常情况下,不能熟练运用他国“语言”是不同国籍的人进行交流的最大障碍,但学生和外籍教师都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缺乏语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会成为阻碍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原因。所以,问卷选择探究除语言能力之外是否存在其他阻碍师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表5 除语言之外阻碍学生与外籍教师进行交流的原因

表5中针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并没有学生觉得除语言能力这个原因之外还有其他“经常”困扰他们的因素,66.7%(100人)的学生回答在“较少的情况”下会觉得有语言能力之外的原因影响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而33.3%(50人)的学生认为除了语言能力之外“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在与这个问题相关的调查中,有46.7%(70人)的学生认为“缺乏文化知识”是除了语言能力之外阻碍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20%(30人)的学生认为除了“缺乏文化知识”和“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之外还有其他影响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因素,这其中包含有10名同学既选择了“缺乏文化知识”,又选择了“其他”这个选项,也就是说,有的学生认为不仅有缺乏文化知识的问题存在,还有其他的因素阻碍着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还有6.7%(10人)的同学未对此题进行回答,有40%(60人)的同学备注了除语言能力之外没有其他影响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

在对外籍教师的调查中,和学生一样,并没有觉得除语言能力之外还有其他“经常”困扰他们的因素,而66.7%(100人)的外籍教师在“较少的情况”下会觉得有语言能力之外的原因影响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26.7%(40人)的外籍教师认为除了语言能力之外“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他们与中国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而6.7%(10人)的外籍教师并未就此题给出答案。对于语言能力之外的因素的调查,有46.7%(70人)的外籍教师认为“缺乏文化知识”是阻碍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有6.7%(10人)的外籍教师回答“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是阻碍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外籍教师对此处“教育”的理解是相关中文知识的教育;有6.7%(10人)的外籍教师认为除了“缺乏文化知识”和“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之外还有其他影响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因素。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40%(60人)的外籍教师特别备注了除了语言能力之外没有其他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障碍,还有6.7%(10人)的外籍教师没有就此题给出答案。

关于阻碍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障碍,语言能力的不足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其他因素也不容忽视。即使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如果文化背景不同,在交流时无法找到合适的话题,跨文化交流就很难顺利进行,课堂互动也存在一定困难。此问题的调查结果提醒学校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相关文化知识的普及,保证学生能力均衡发展。

4.文化信息对师生交流重要性的相关调研

表6 引入文化信息的必要性

表6是关于引入文化信息必要性的调查结果。从调查结果来看,有高达86.7%(130人)的学生回答外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对文化信息的介绍是“非常有必要”的,有13.3%(20人)的学生觉得外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对文化信息的介绍“并不是那么必要”,而选项“不知道”没有学生选择,可见对于引进文化信息的方式,学生们有着非常明确和积极的态度。有66.7%(100人)的外籍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对文化信息的介绍是“非常有必要”的,20%(30人)的外籍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对文化信息的介绍“并不是那么必要”,而选择“不知道”的外籍教师有6.7%(10人),未给出答案的外籍教师有6.7%(10人)。

此问题是一个互动性和主观意愿非常强的问题。是否应该加入文化信息的介绍,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自身情况做出判断的,而外籍教师既根据自身情况,也考虑了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相较而言,认为加入文化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这说明学生对于加入文化信息有很强烈的需求,而认为加入文化信息是必要的外籍教师占比不如学生的高。根据调查结果,外籍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选择更合适的方法加入文化信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

艺术作品往往承载了很多文化信息,所以在有关文化信息的问题之后,问卷对英语电影是否有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进行了调查[4]。

表7 英语的电影对跨文化交流的帮助性

从表7调查结果来看,有多达60%(90人)的学生回答了观看英语电影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有“较大”的帮助,有40%(60人)的学生认为观看英语电影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有“少许”帮助,没有学生认为观看英语电影完全“无助于”跨文化交流。所以,尽管影响的程度不一样,学生们都认可观看英语电影带来的有利影响。就同一个问题,只有26.7%(40人)的外籍教师认为观看英语电影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有“较大”的帮助,而认为观看英语电影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只有“少许”帮助的外籍教师有66.7%(100人),还有6.7%(10人)的外籍教师并没有给出此题的答案。大部分学生认为观看英语电影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所以学校也应鼓励外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播放英语电影这一载体加强文化信息引入。

5.师生对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诉求

表8 对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诉求

表8调查结果显示,66.7%(100人)的学生认为“意愿”是提高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最重要因素;33.3%(50人)的学生认为“环境”是提高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而另一选项“技巧”则没有学生选择。同样的问题,外籍教师的回答情况是,有73.3%(110人)的外籍教师回答“意愿”是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这个比例与学生相比差别不大;有13.3%(20人)的外籍教师认为“环境”是帮助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最重要因素,选择这个选项的外籍教师的比例要低于学生的比例;与学生不同的是,有6.7%(10人)的外籍教师认为“技巧”是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有6.7%(10人)的外籍教师没有就此题给出答案。

最后两个问题是请学生和外籍教师就学校方面能够做出的努力给出建议,根据实际可操作性设计选项供学生和外籍教师选择。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是,33.3%(50人)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送学生去英语国家”;6.7%(10人)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展更深入的调研”;而80%(120人)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建立交流互访项目”。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20%(30人)的学生既选择了学校应该“送学生去英语国家”,又选择了“建立交流互访项目”。

对于外籍教师的调查结果是,46.7%(70人)的外籍教师认为学校应该“送学生去英语国家”,13.3%(20人)的外籍教师认为学校应该“开设更多与跨文化交流相关的课程”;13.3%(20人)的外籍教师认为应该“开展更深入的调研”;20%(30人)的外籍教师既选择了学校应该“送学生去英语国家”,又选择了“建立交流互访项目”,与学生对该情况的反馈比例相同;6.7%(10人)的外籍教师没有就此题给出答案。

四、相关对策建议

(一)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兴趣,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水平

因对自身语言沟通能力缺乏自信,很多学生在面对外籍教师时,不敢主动和外籍教师进行交流。为此,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外,学校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与外籍教师的互动中。比如,邀请外籍教师参加英语角活动,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外籍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与学生互动;再如,利用中外节日之际,举行庆祝活动,帮助师生了解彼此国家文化及习俗,加强跨文化交流;另外,根据调查结果,外籍教师可以借助英语电影、趣味或创意短片等载体进行教学,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英语短片拍摄[8]。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再正确地加以引导,将有利于外籍教师和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使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所获益。

(二)帮助学生了解不足,加强教育管理针对性

接受调查的多数学生认为缺乏文化知识是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最大的障碍,因为在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习俗时很难进行恰到好处的交流。为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介绍国外的地理、艺术和历史等与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外籍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影展、艺术展,帮助学生了解外籍教师的故乡及文化。借助论坛等形式,组织中外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年龄的相似使中外学生间有更多的交流话题,使跨文化交流更加顺畅,在此基础上,学生和外籍教师的跨文化交流也更易开展。

(三)切实了解学生诉求和外籍教师需要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非常希望去英语国家进行更为直接的交流和学习,渴望参加交换互访项目,以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9]。学生参加交换互访项目前,学校应严格而全面地审查学生的资质及相关软硬件条件。第一,考虑经济因素,由于两国物价不同,学校需提前告知学生国外学习和生活费用,帮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第二,考虑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两国教育体制不同,学校应充分考虑学生能否适应国外的教学和考核模式,避免当学生在国外面临压力时,因无法第一时间找人倾诉和排解而造成心理困惑;第三,考虑学生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外的授课方式,避免出现即使有了语言环境,也不能很好地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情况。尽管学校可以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但真正的进步和提高还需依靠学生自己努力。第四,学校在决策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外籍教师的建议,因为他们与学生的互动,才是跨文化交流中最直接最重要的环节[10]。

猜你喜欢
外籍跨文化办学
Preface of “Trend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Fundamentals,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Yiu-Wing Mai's 75th birthday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论高校如何加强外籍教师的管理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