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绍能
摘 要:阐述农业机械自动化的主要优势,概述了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并对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为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8.08.017
农业机械是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的机械设备的总称,农业机械自动化是农业机械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参与下,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或指令自动化的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可实现现代农业生产中“精准快”的目标要求。
1 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主要优势
1.1 解放农村劳动力
伴随如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呈现出人口老龄化的局势,存在劳动力短缺的严重问题。而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利用自动化农业机械取代原有的人力劳动,弥补了劳动力不足的短板,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2 推动社会发展
伴随国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农业机械自动化提高了所生产产品的品质,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变革了旧有的劳动方式,使生产者由旧有的体力劳动转变为技术劳动,迎合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
1.3 提升安全性与可靠性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自动化设备会充分发挥其自动保护、诊断、警告与监控功能,倘若发生短路或过压、过载等问题,设备会迅速切换到自我保护模式,提升操作者的使用安全性与设备自身的可靠性。
2 发展现状
2.1 常用的农业机械
在我国农业生产领域,作为动力装置的拖拉机是最常用的农业机械。以往机械油压式三点连接控制系统的应用最广,如今具备更优性能的电子油压式系统得到了更为普遍的应用。电子油压式系统采用微机与电磁技术,针对控制阀与心阀进行操作,使位调节与力调节得到更好的控制。其中的水平控制系统用以调节平衡,改善不平衡路面对拖拉机左右轮胎稳定性造成的影响,确保旋耕机等农业机械保持水平作业。我国常用的农业机械还有施肥播种机与插秧机等。
2.2 微灌自动控制技术
现在我国已经研制出了旋转式微喷头、折射式微喷头、孔口滴头以及其它微喷灌设备,自动化灌溉系统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灌溉系统中应用了灌水器、土壤水分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水位传感器和雨量传感器等[1]。
3 主要制约因素
3.1 市场主体培育不够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市场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但关于市场的主体建设缺乏明确认识,市场缺乏服务意识,未能朝向社会化与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许多农机的服务组织未能充分履行自身职能,缺乏对农业机械使用技巧与维修技术的综合指导,其投入的宣传与推广力度也不足,造成农业市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3.2 农机制造水平低
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部分农机仿照国外进行设计,但其中的关键技术缺乏本土化。对于农机自动化装置,我国仅针对部分设备进行改进,着重提高其操控性能与作业质量,但这样反而加大了农机操作的复杂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运行与维护成本,不利于农机的推广与应用。
3.3 精准农业技术发展缓慢
受到我国现有的农业发展水平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缺乏精准性,仍沿用传统农业机械,而以GPS、动态控制、监控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农业技术缺乏足够的推广与应用,造成精准农业的发展处于迟滞状态,缺乏成熟度。
4 发展前景展望
4.1 合理选择最适宜的自动化模式
关于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展望,应当充分立足于实际,以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为前提基准,秉承安全性、节能性、高效率、高精度的农业生产观念,正确评价不同自动化模式的实施效果,从中选取最为科学合理的自动化模式,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进程。
4.2 优化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
一方面要提高農机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强技术的成熟性与可靠性;另一发面也应提高机械制造的效率与质量,确保农业机械能够发挥实际效用。同时,在农机研发的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到农民的购买能力,优化农机的质量,简化操作技术,为农机的操作与维修保养提供便利。
4.3 推动精准农业目标实现
如今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农业缺乏精准度,导致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水平差距愈加悬殊。因此,需要切实提高农机自动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的现代化发展,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着重节约水源、节约肥料,并实现自动控制,提倡精准灌溉、精准施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切实推进农业技术工程建设,使其覆盖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发展应当切实考虑到农民的购买力,从政府扶持、技能研发与技术整合等角度综合推进,推动我国农业朝向精准农业转型。
参考文献:
[1] 袁玲芝.浅析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与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