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勤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神的文化,在如今形成了重要的国学经典。同时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树立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语文教学并结合国学经典阅读,在提高成绩的同时,加强个人的文化素养。本文就国学经典阅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最终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初中语文;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30-0103-02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文化纷纷涌入我国,为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保证我国优秀文化的核心地位,有必要将国学经典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去。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层提出“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理论,初中生正处于认知的形成阶段,在此过程中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并将其与初中教学融合,对国学经典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意义
国学经典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结合意义,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初中生的知识积累,营造诗意生活。通过两者的有效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大量的词汇,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语文学习上,能有效提高初中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另外国学经典中涉及内容较广,历史久远,通过具体诵读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1]。二是增强了初中生的民族认同感,我国的历史文化是经历五千年的积淀而形成,作为灿烂且悠久的文明,能够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了强烈的自豪感,且自身具有特殊的人文情怀,汇聚了来自众多文人墨客的人文精神,真切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
2.国学经典渗透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2.1 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诵读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以及素养提出了重要的挑战,并要求语文教师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国学经典的自身特点,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许多教学能力相对较差或者刚刚进入教育工作的语文教师不能正确运用该教学模式。另外教师的教学任务大多比较繁重,无暇对自己进行国学经典知识的学习,以此提升国学修为。还有教师一时难以改掉原有的教学习惯,只通过讲说和板书的书写进行知识的传授,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接受国学经典知识的途径,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2.2 教学资源短缺,教学手段单一。
在进行国学经典和语文教学的结合教学时,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计划,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现阶段,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这是由于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只局限于教材内容的传授,并不重视课外优秀读物以及国学经典内容的教学补充。而且课本教材往往篇幅有限,无法全面的进行国学经典深厚文化底蕴的表达。比如在进行《孟子》的教学时,只选用了其中的两篇,但现存《庄子》共计三十二篇,教材的教学对于整体内容来说只是极小的一部,对学生的文化积淀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另外语文教师只通过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建立更为丰富的教育活动。
2.3 对国学经典的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国学经典和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行时间并不长,教师和学生对其重视程度并不高。其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才能使教师更好的掌握其教学规律。但实际的教学大多受应试教育体制的约束,往往出现片面性,进而不能进行全面的指导,这与教师进行国学经典育的教学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教师不具有主观能动性,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因此无法满足日益增长得教学需求[2]。
3.有效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和国学经典教育融合的措施
3.1 实现国学经典与初中语文教材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国学经典当中,具体包括散文、诗歌和韵文等。要想更好的进行两者的结合,必须做到各方面的完美融合,语文教材中例如唐诗宋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加充分的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音域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进行背诵,形成整个学习过程美感的延伸,借此学生也能增加阅读量,形成积累的习惯,最终促进学习能力的大幅提升。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课文中具有大量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要求学生对文章“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两句反复诵读,经过仔细分析得出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手法,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运用学习到的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3.2 制定符合国学经典发展的语文教学方法。
在古代就有许多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现代教学中,以此发挥其重要的价值。首先。需要将古代和现代的教学方法进行结合,经过反复诵读国学经典,正确把握文章意境,通过文字进行画面的想象,教师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比如多媒体等将学生带入相应的情境当中去。其次要借鉴古代反复诵读的教学方法,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诵读效果,最后进行反复抄写加深记忆。比如,在进行《观沧海》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相关片段,同时教师讲解曹操作诗的背景,让学生从中分析诗人的情感,进而形成自身的感悟,通过课上提问或教师系统讲解后正确理解诗歌中心,课后教师布置抄写作业,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3 营造优质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古有《孟母三迁》,讲的就是孟母为给孟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如今在国学经典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搭建更为优质的平台,建立浓厚的国学经典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此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3]。比如,可以以班级或者小组为单位,学校统一定期组织国学经典的教学活动,进行诗歌朗诵等。在比赛中朗诵《伤仲永》,同时进行内容的表演,要求教师充分理解仲永和其父亲的性格特点,及时制作表演的相关道具,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对国学经典又更为深刻的理解,以此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总之,进行国学经典与初中語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有效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促进初中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同时强调诵读对国学经典的作用,并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符合新课改的良好形势。
参考文献:
[1] 徐文华.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探讨[J].作文教学研究,2016(3):125-125.
[2] 金丽红.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文学教育(下),2017(5):132-133.
[3] 杜琳.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