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乡土资源是指以地域特色资源与现有资源为基本内容的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可丰富与拓展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范围,使初中生接受特色化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乡土文化熏陶下汲取人类的精神财富与智慧成果。本文将从开发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乡土文化、构建特色胡乡土语文校本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开发乡土资源三个角度来分析初中语文教师利用乡土资源实施语文教学活动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乡土资源;应用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初中语文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中心的,虽然现行的语文教材已经充分考虑了初中生的学习需要与地域需要,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与教材更新的周期性导致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并不能完全符合初中生的学习需要。针对这个问题,新课改指出要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管理体制,鼓励学校自行构建特色化校本课程,以特色课程来补充现行语文教材内容。这一政策的提出给初中语文教师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提供了可能,也给教师展现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师魅力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平台。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改革机遇来开发乡土资源,以乡土资源的丰富、趣味、层次来加快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落实步伐。
一、 开发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乡土文化
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但却是初中生习得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载体,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基础地位。为了加强教材内容对初中生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教师应以教材为中心,选择与教材有关的乡土文化来拓展语文教材内容的研究范围,使初中生在乡土资源引导下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信息。
例如,在写作《有感而发》一课中,初中生需结合自己对生活、社会与自然的观察做到有感而发。一直以来,初中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一直都是制约他们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因素,原因在于学生无话可写。观察,是以学生的亲眼看、亲耳听、亲口说为中心的活动,便于丰富学生个人认知,有利于让学生做到有感而发。因此,在本节课上,笔者鼓励初中生充分利用本地的乡土资源,选择一个观察对象,可以是人、事、物,学生需选择让自己感触最深的观察角色,重点在于真实,让学生掌握表达顺序与表达方式,学会真情流露。
二、 构建特色胡乡土语文校本课程
虽然乡土资源是丰富语文教材内容的重点内容,但是却并不足以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所以教师还需以语文校本课程来开发乡土资源,鼓励初中生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搜集与挖掘语文资源,从而将乡土文化与语文课程资源完美结合起来,使初中生在乡土资源引导下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笔者所在地区为南通市,而南通文化本身有着丰富的发展史,也有独特的地理资源。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笔者鼓励学生对本地乡土文化进行了全面调查,鼓励初中生从“收集本地名人名事”“收集古今以来的南通诗人及其代表作品”“收集南通地区传统文化”等校本主题构建了语文校本课程。
另外,为了让初中生了解南通发展史,对自己的家乡产生热爱与认同之情,笔者还鼓励学生收集我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对南通地域的记载史,如《通州志》《读史方舆纪要》等等。当初中生了解了南通文化史与发展史之后,他们便能够以发展性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周围环境,同时还会在地域文化熏陶下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学习南通人艰苦奋斗、谦虚好学、勇敢创新、谨慎认真等优良品质。
不仅如此,笔者还鼓励初中生结合南通地域的发展史来学习中国汉字的演变历程,以南通文字与语言来感受我国汉语语言的发展史,使初中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象形形态特征。
三、 鼓励学生自主开发乡土资源
开发乡土资源本就是为了满足初中生的特色学习需求而实施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为了秉承这一先进观念,教师也应充分发挥初中生的能动性,鼓励初中生自主开发乡土资源,以学生自己选择的校本课程来补充语文教材内容,使学生们学会创新。
比如,本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十分喜欢诗歌文化,认为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极美,而且诗歌的用词十分精炼,但是寓意深远,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在语文学习中,本班有学生提出要调查南通本地的诗歌文化,了解本地诗人是如何利用诗歌来记录南通文化与南通生活的。
面对学生的特色化学习要求,笔者十分支持,还为学生提供了几位本地比较著名的诗人代表,如南通诗人仇红、陈辉、陶汉清等人,以及现在网络中十分“火爆”的“草根诗人”郭春炎。学生可自由分组,专门选择一位诗人进行重点调查,也可以选择多位诗人进行作品比较,了解不同诗人所创诗歌的文学特点与文学价值,接受乡土化的诗歌教育。
總而言之,乡土文化多姿多彩,是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补充力量,初中语文教师应意识到乡土文化在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文学素养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以乡土文化来全面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发展,使初中生实现个性成长。
参考文献:
[1]曹雪丹.让乡土资源融入语文课堂——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创意设计[J].课外语文,2017(01):74-75.
[2]周子微.初中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王燕,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