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珊珊
【摘 要】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47例腹膜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对所选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退出腹透的原因,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147例腹膜透析患者中,男性79例,女性65例,平均年龄为(60.3±15.4)岁,平均透析龄(41.5±33.4) 个月。有100例(68.03%)继续腹膜透析患者、47例(31.97%)退出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原因包括:47例死亡,45例转血透,7例肾移植和1例肾功能恢复。死亡患者的原因包括1例家属放弃治疗、2例肿瘤、3例消化道出血、19例发生感染以及22例心脑血管事件;转血透患者的原因包括5例超滤衰竭、7例导管功能障碍、9例透析不充分、22例腹透相关感染。腹膜透析患者的死亡的危险因素有患者年龄≥60 岁、男性、总肌酐清除率低于50ml/min、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0 g/L、残肾eGFR在2 ml/min以下、血浆蛋白水平低于35 g/L、腹腔感染以及腹膜高转运状态等。结论:死亡是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主要原因,转血透次之;患者死亡、转血透的主要原因有心脑血管事件、腹膜透析相关感染。腹透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有老龄、男性、透析
不充分、炎症状态、营养不良、腹膜高转运状态、糖尿病、残余肾功能丧失等。
【关键词】危险因素;转归;腹膜透析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1-202-01
腹膜透析是临床中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方法,与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共同形成了一体化疗法。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腹膜透析患者的存活率与血液透析患者的存活率要高,因此在一体化治疗中比较推荐腹膜透析[1]。尽管腹膜透析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但是ESRD患者的病死率依然高居不下。本文对我院收治的ESR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腹膜透析的退出策略,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47例腹膜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对所选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排除维持性腹膜透析少于一个月的患者。
1.2 方法 统计记录所选病例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以及转归情况。临床基本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透析龄以及原发病等内容;实验室数据包括腹膜转运特性、血白蛋白(Alb) 、血肌酐(Cr)、肌酐清除率(CCr)等;轉归情况包括肾功能恢复、接受肾移植、死亡、转血透等[2]。
1.3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时,表明腹膜透析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共纳入147例腹膜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原发病如表一所示:
2.2 退出原因分析 147例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情况为:有100例(68.03%)继续腹膜透析患者、47例(31.97%)退出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原因包括:47例死亡,45例转血透,7例肾移植和1例肾功能恢复。死亡患者的原因包括1例家属放弃治疗、2例肿瘤、3例消化道出血、19例发生感染以及22例心脑血管事件;转血透患者的原因包括5例超滤衰竭、7 例导管功能障碍、9例透析不充分、22例腹透相关感染。
2.3 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腹膜透析患者的死亡的危险因素有患者年龄≥60 岁、男性、总肌酐清除率低于50ml/min、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0 g/L、残肾eGFR在2 ml/min以下、血浆蛋白水平低于35 g/L、腹腔感染以及腹膜高转运状态等,如表二。
3 讨论
心脑血管事件和感染是造成腹透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相关报道显示,存在高血压、糖尿病、感染等症状的患者在腹膜透析中存在较高的心脑血管风险[3]。因此,应加强抗感染治疗,严格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压水平,纠正患者的营养状况,能够有效的避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死亡和转血透是主要的腹透转归因素,深入研究后发现,老龄、男性贫血、低白蛋白、营养不良、腹膜高转运状态、糖尿病等是常见的腹透不良转归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死亡是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主要原因,转血透次之;患者死亡、转血透的主要原因有心脑血管事件、腹膜透析相关感染。腹透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有老龄、男性、透析不充分、炎症状态、营养不良、腹膜高转运状态、糖尿病、残余肾功能丧失等。临床中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严格掌控透析指征,关注患者营养状况,有效降低腹透退出率。
参考文献
[1] 张汀,陈孟华,王艳.终末期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11):34-37.
[2] 梅霞,唐阁.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浅述影响腹膜透析患者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J].天津中医药,2018(07):553-556.
[3] 麦麦提艾力·艾比布拉,王海瑛,余翔. 频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56):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