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会玲
【摘 要】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广泛性焦虑症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60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认知行为疗法。结果:8周后对比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0%,对照组为7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8周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广泛性焦虑症有显著疗效,可明显改善焦虑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广泛性焦虑症;认知行为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1-199-01
广泛性焦虑症(GAD)属于临床常见的焦虑障碍,患者经常表现出无明显原因的焦虑不安,并伴有心悸、胸闷、出汗、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远期疗效并不理想,且容易引起不良反应。认知行为理论强调,人的情绪困扰主要与认知因素存在联系,通过纠正错误认知就能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1]。因此,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药物与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效果,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来自医院精神科门诊,均满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关于焦虑症的相关诊断标准,HAMD总分不小于14分,心电图、脑电图、血生化、血常规等显示正常,排除合并其他精神疾病,对研究药物过敏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7~75岁,平均为(39.5±5.6)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为(1.2±0.2)年。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比组间资料,发现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组采用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269)治疗,75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方法如下:
(1)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在门诊接诊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始终面带微笑,用真诚的态度接待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等选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焦虑症的成因、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等。然后,告知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按医嘱规范用药,病情会得到有效控制。
(2)鼓励患者多倾诉:鼓励患者倾诉焦虑原因,从倾听者的角度认真倾听,了解患者焦虑原因,并捕捉患者错误的认知点。通过倾听,让患者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
(3)重构认知行为:在患者倾诉过程中指出其存在的错误认知观念,使其认识到这一点。耐心与患者沟通分析,帮助患者构建正确的认知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行为。
(4)指导负面情绪排解方法:告诉患者应理性看待自己与身边的人事物,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调节情绪,学会自我认知反省。每天让患者放松训练1次,时间为40min。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时间或训练次数,教会患者如何识别与矫正错误认知与行为的方法,从而缓解焦虑症状[2]。
1.3 疗效判定 根据HAMA量表评分减分率进行疗效评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进行评定。(1)治愈:减分率至少为75%;(2)显效:减分率至少为50%,但低于75%;(3)有效:减分率至少为25%,但低于50%;(4)无效:减分率不足25%[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通过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并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用率表示。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疗效 8周后对比两组疗效,观察组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16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5例,有效17例,无效7例。对比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0%远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对比治疗前后HAMA评分 根据表1可知,治疗前两组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HAMA评分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观察组远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案例分析
患者,李某,女,32岁,公司副经理,前往医院就诊,主诉肌肉紧张,在过去三个月内情况日益严重。患者自称焦虑,在去年孩子降生后,焦虑更
严重了。虽然她努力控制焦虑但仍无改善。同时,她对很多事都很焦虑,包括能否负担孩子读完大学,丈夫的工作及健康等等。同时,患者还伴有失眠症。
结合患者的症状与病史分析,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认知行为疗法,包括劝慰、鼓励,对患者病情进行耐心解释,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松弛训练,学习辨别负性自动式思想。
通过4周的治疗,患者焦虑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4 讨论
广泛性焦虑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据研究显示,主要与五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异常存在密切联系[4]。文拉法辛主要通过抑制五羟色胺与NE的再摄取,达到缓解焦虑的目的。尽管药物治疗焦虑症有一定效果,但起效缓慢,远期效果并不好,且容易引起口感、便秘、恶心等不良反应。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短程的纠正认知取向的心理疗法,具有结构性强的特点[5]。对于焦虑症等心理性精神系统疾病,此法主要通过纠正错误认知,转变患者对人事物的错误看法,帮助他们重构心理自信。研究显示,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发生及转归中有着重要的影响[2]。临床实践显示,此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明显。通过为患者设置类似于家庭作业的任务,并鼓励他们完成这些作业以强化疗效。这有助于患者纠正原有的错误行为习惯,改变对周围人事物的不合理看法。这种治疗方式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实现了对患者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护理。
本次研究显示,对患者实施认知行为疗法能明显缓解焦虑症状,改善病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筠,鲍成.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比较研究[J].当代医学,2017,23(15):128-129.
[2] 张文娟,赵劲松,李健成.文拉法新缓释片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效果观察[J].四川精神卫生,2015,28(4):334-335,350.
[3] 潘珊珊.放松训练护理干预在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大家健康,2016,10(5):251-252
[4] 张 晓.认知行为治疗焦虑症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16):3375,3378.
[5] 罗家佳.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对焦虑症患者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临床影响观察[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9):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