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斐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是高等教育的关注焦点,在新时代来临之际,大学生能否肩负历史使命,承接时代发展的积极动能,是新时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诉求。为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当代教育寄托于积极心理学范畴的可能性,并提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付诸于新时代发展的积极践行方案,以便为高等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质量提供参考路径。
关键词:新时期 积极心理学 高校学生 健康教育
一、新时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诉求
(一)寄托于新时代发展的感同身受
十九大精神重新强调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一个社会和民族的崛起是几代人付诸于积极践行的丰功伟业,更加是审时度势承接历史使命的决心与感召。新时期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关注,承接新时代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责任落在了大学生的肩头。学生是否对新时代发展感同身受,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恒久主题。学生是否坚定建设新时代的决心,是中华民族是否能够将中国梦寄托于当代大学生的关键。
(二)致力于新时代民族的无私奉献
在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不同界定。新中国建设初期,经济建设的使命驱动了一代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短期内无法克服,高校学生是否能够承接新时代历史责任,在物质条件和精神价值的选项中剔除心理芥蒂、思想顾虑;是否能够以时代发展的最终使命为价值取向,在资源相对匮乏的专业领域积极践行,取决于无私奉献精神。因此,高等教育在新时代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应当转化,应当以学生对于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为评价基准,重新解读奉献精神对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评价标准。
(三)立足于新时代前行的积极导向
“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华大地不断前行树立的伟大远景,更加是当代教育付之行动的本质诉求。学生是否能够立足于新时代前行的目标而设定身份价值,是否能够基于民族复兴的理想抱负积极践行,是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创造价值的根本,更加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指标。学生是否具备了“工匠技术”在以往是经济建设的必要基础,然而新时代发展更加倾向于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更加契合时代发展需要,更加是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积极表现,更加是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逐步引导和强化的思想教育维度。因此,立足于新时代前行的积极导向,才是重新界定新时代发展中高校教育是否完成了历史使命,是否培养了学生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评价条件。
二、当代教育寄托于积极心理学范畴的可能性
(一)心理健康倾向性,消解主观思维抽象感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根本。当代学生与我国百年规划并驾齐驱,新时代使命无法回避,其心理品质更加是鉴定实践动能的本质要素。目前大學生对于物质条件的虚荣心成为构建积极社会价值观念的主要障碍。消解这一障碍的前提是心理健康倾向性在社会发展价值中的个人身份认同。引导学生认知当前社会发展的本质诉求,辅导学生树立新时代职业精神与道德规范,可以借助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
目前高校学生在物质条件过于丰富的前提下形成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曲解,这是影响学生树立新时代理想抱负的主观障碍。积极心理学以学生对于幸福的认同感为出发点,重新总结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平衡点,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倾向从幸福感知着手,以积极心理学对于学生感知系统的激发为核心,鼓励学生摒弃狭隘思想,构建对于新时代建设的淳朴动机。因此,积极心理学能够消解学生对于新时代发展的主观认知误区,能够弱化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抽象理解,以更为形象和具体的教育内容辅助学生梳理时代发展动机,开辟全新的社会价值视域,明确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体现维度。
(二)价值归属取向度,疏导行为认知表象化
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等人指出,教育环境由教师、同学、亲朋、以及相应的社会氛围组成。在本质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高校教育形成了整体教育背景。然而目前我国社会教育取向度尤为深刻,直接映射新时代发展的积极践行。然而家庭教育匮乏,学生生活环境由于父代社会认知肤浅而形成了主观行为表象化的特征。这种特征是对于物质条件的过分依赖,是对于社会发展认同度的倒戈相向。高等教育如何平衡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中心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健康心理学范畴定义了人类幸福感知的取向维度,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解析个人价值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积极心理学人文在不同文化环境背景下,人们对于当前生活的满意度存在本质差异,家庭教育弱化了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念在社会价值取向中的主体认知。学生不会树立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抱负,更容易弱化学生对于社会价值取向的真实理解。高等教育树立学生对于新时代发展的主观认知,要从心理层面着手。引导学生正视个人价值在社会价值中的突出贡献,弱化社会资源短期内无法完全平衡的客观事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幸福感知维度,构建其精神价值的取向空间,能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决心。因此,在高等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姑息学生思想芥蒂的萌芽,必须从根本上剔除主观误区。消解家庭教育中的诸多负面因素,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措施实现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正确引导。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付诸于新时代发展的积极践行
(一)多维度延伸式感知社会发展
新时代发展的积极取向素材是高等教育可以广泛利用的原始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重新树立积极思考的心理动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路径。基于新时代发展的本质诉求,培育学生感知社会发展的美好憧憬可以选取来自社会底层的诸多元素。诸如,新兴产业中各专业领域均具备了社会发展的积极元素,据统计,2017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超过10%,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超过50%;共享经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型产品业态蓬勃发展,新旧动能转化速率空前之快。这种空前的科技发展支撑力是极为重要的思政教育素材,应当加以引用和对比,引导大学生树立对于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信心和价值归属,从而感知社会发展的积极动能。
(二)多元化渗透式体验人本价值
积极心理学对于学生思想价值的引导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渗透方式,其本质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从历史积淀的人文气息中寻找生命本源的归属感。这种教育激励模式更加取向于学生心理诉求的人本理念,既是对于十九大精神树立文化自信的价值认同,也是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渗透方向。高校思政教师可以采取团体心理训练模式,将中国古典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书法国画博览等富有民族气息和精神文明象征的教育素材引入,从通过丰富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构建对于民族复兴的正确理解。进而达到真实认知社会文化积淀的精神文明价值,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验路径,以充实的民族文化自信构建新时代远大理想抱负。
(三)多视域探究式解析时代召唤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新时代的发展格局是高校心理教育的本质,积极心理学的价值观念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視角审视校园文化、社会文化、国家文化的组成结构,这种视角的延伸与演化可以依据学生个人情感因素而变通,借助当前共识度更高的社会文化现象为载体,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价值和幸福感的本质内涵。诸如,人民日报评价“《战狼Ⅱ》所引发的观影热潮,让越来越多的人以阳光心态看待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也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是传递友谊的正能量。”这种极具正面教育意义的思想价值引导案例,是我国文化在新时代经济、文化、社会价值氛围协调发展的本质特征。高校思政教育应当以此为例,从多元视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焦点的正面文化取向,剔除心理认知的社会价值误区。真正形成对于新时代中华崛起的信心,感受历史召唤的责任意识,承接新时代历史使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十九大精神的感召之下,社会文化积淀出了蓬勃发展的积极动力。高等教育应当重视这样的文化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学角度审视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多维度、多元化、多视域的体验维度构建方式,加强学生对于十九大精神的解读,对于我华夏民族复兴使命的认知,真正肩负起兴建百年伟业的历史使命,为下一个百年蓝图奠定思想价值归属与认同。
参考文献:
[1]万锐.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8,(13):53-54.
[2]郭洁,王国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全程开展积极心理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02):7-9.
[3]吴焰,张卫平.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94-97.
[4]刘宝鑫.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8,(04):153+157.
(作者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