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有
摘要:对于诗词鉴赏,首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词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诗歌鉴赏要求小学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关键词:诗词鉴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8-0045
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刚刚接触到文字的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蕴藏着的美,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是对低段语文教师而言,无疑是一项挑战。现在的小学诗歌教学,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的朗读替代了学生的体验,其教学目标的预设往往停留在“背诵诗歌”这样的浅层次上;二是教师的分析替代了学生的解读,并且这样的分析往往拘泥于诗歌本身,缺少适度的拓展。因此,这样的诗歌阅读教学,没有实现由诗歌感情到生活感情的深化,没有实现由诗歌语言向生活语言的转化,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目标其实被架空。这样的诗歌阅读教学,甚至忽视了“诗歌”作为一种文体的特点。意蕴丰富,语言精美,篇幅短小,是诗歌的文体特点。仅仅满足于“朗读”与“分析”,往往易使教学流于单调乏味,很多时候,教师强加式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诗意,而事实上教学的过程却毫无诗意之美;嗅不到语言文字散发的清香,流转着的只有学生似懂非懂的眼神;体验不到诗歌所呈现的意象,感受到的只有教师强加于记忆的理解方式。笔者认为,小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基础知识及作者的写作背景
有的诗词需要我们了解作者及其生平,甚至还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这更有利于我们对古诗词内容与主旨的理解。例如: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赏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二、品析局部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任何感情和内容,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古诗词中的词语是经过作者反复锤炼出来的,唐代贾岛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也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更有贾岛“推敲”的故事传诵至今。因此,我们在品析词句时,就要注意这一点。
三、营造氛围,让小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在教学中应根据诗词的不同艺术特征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可以听读、范读、领读,也可以齐读。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画出节奏,做到停顿正确。每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词,让学生自己先读,判断出它的停顿应该在哪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节奏,再加上古诗词原有的押韵,反复地读,让这些押韵的诗词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潜移默化,创造出浓郁的诵读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古诗词原有的音乐境界,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閱读兴趣,感受到古诗词的音韵美。例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扣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离离”叠字描写春天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写出野草秋枯春荣的景象,年复一年,生生不息的规律。“枯——荣”与“荣——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后者就成为秋草了。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就能重新发芽,很快蔓延原野。那“离离原上草”不就是胜利的旗帜吗?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焚烧,一旦春风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如果说三、四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但把重点落在“古原”,以引出来“送别”题意。用“侵” “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大地回春,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多么令人惆怅,又是多么富于诗意。看见萋萋芳草而增加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着别情。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呀!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把“古原——草——送别”连在一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让小学生整体感知作品的意境,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而要灵活、综合地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晓燕.让古诗词教学别样精彩[J].甘肃教育,2010(10).
[2] 龚晓云,成镜深.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法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4).
[3] 郝丽芳.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思考及尝试[J].语文天地,2010(3).
[4] 邱建美.古诗词教学的实践尝试[J].广西教育,2009(23).
[5] 覃兰健.谈小学古诗词兴趣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08(24).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陇川镇幼儿园 7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