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风险因素与预防对策探析

2018-10-30 09:41李丽娜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1期
关键词:儿科护理预防对策风险因素

李丽娜

【摘 要】目的:对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某院2016年9月—2.17年9月收治的患儿213例,并通过对性别、年龄、疾病类别等临床资料的记录,对其投诉的原因和投诉率进行分析。结果:该院住院患儿投诉率为30.9%(66/213),其中儿科护理投诉率为63.6%(42/66)。按照风险因素归类,该院护理风险因素最高的是意外情况类,占42.4%,其次是护理质量类,占27.3%,儿科护理中护理质量类所占的风险因素最高,占42.8%(18/42),其次是意外情况类,占28.6%。结论:造成该院儿科护理投诉的主要因素的儿科护理质量,对于进行有效的防范,使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得以强化,可以为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提供保障,进一步降低儿科的护理风险。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1-141-01

护理不良事件指的是在护理期间发生的,没有预计到的、不在计划之内或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当前人们对医护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儿童群体比较特殊,她们年龄较小,其认知能力、依从性和自我保护自控能力都相对较差,所以配合度相对较低,而在住院期间会容易因各种风险而产生护理纠纷。加上针对患儿的药物和其他临床治疗及护理也在一定的特殊性,更加容易产生各种纠纷,所以对诱发儿科护理风险的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并积极的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对发生医患纠纷的概率和促进患儿的康复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回顾了某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患儿213例,通过分析其儿科投诉的案例,积极的探寻了护理风险高危因素的预防对策,为儿科护理质量提升,护理风险发生率降低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院2016年9月—2.17年9月收治的患儿213例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都住院进行治疗并且性别、年龄、疾病类别等临床资料齐全。在此过程中一共接到66例科内或院内投诉。

1.2 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由该科3名专科护理知识较强、技术良好的护理人员进行。按照科室的工作经验,可以把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为:(1)护理差错类。主要指患儿的用药、输血、标本送检等查对问题;(2)意外情况类。指患者产生烫伤、跌倒、骨折、坠床、气管异物、物品坠落砸伤等意外情况或输血、输液反应等;(3)护理质量类。指护理人员护理态度和技术,如护理责任心和态度较差、安全意识淡薄、不熟悉业务、技术能力较低等;(4)护理记录类。指护理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护理文书是判断护理行为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依据,是重要的记录整个护理操作过程的文件,有些护理人员不重视护理文书的记录,所以容易产生差错。对各例患者的投诉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计算其投诉率。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x2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一定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础情况 在此期间共接到66例患儿投诉,年龄为年龄为0.9—11.0岁,平均年龄为(6.19±2.64)岁,其中包括42例男生,24例女生;这些投诉的患儿中有36例感冒,14例积食,11例气管炎,5例扁桃体炎。

2.2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由表1得出,该院住院患儿投诉率为30.9%(66/213)。其中儿科护理投诉率较高,占63.6%(42/66)。按照其风险因素分析,该院院内意外情况护理风险最高,占42.4%,其次是护理质量类(27.3%),儿科护理风险因素中护理质量类(42.8%)最高,其次是意外情况类(28.6%)。相比较于院内投诉率,儿科意外情况投诉率、护理质量记录类投诉率显著高于院内(P<0.05),而护理质量投诉率显著低于院内,护理差错类投诉率低于院内(P<0.05),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儿科患者受自身特点的限制,对其的护理和成人护理不同,儿科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所以,对儿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患儿安全保障、患儿预后改善、护理发生率的降低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得出,该院住院患儿投诉率为30.9%(66/213),而儿科护理的投诉率最高,占63.6%(42/66)。通过研究得出儿科护理风险的原因主要有:(1)护理质量类,主要包括服务态度较差,不熟悉业务,没有及时更换药物等。许多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时,对于所使用的药物都是首次接触,因此在不明确患儿是否对该药物敏感的情况下极易出现药物过敏症状,影响患儿的健康和治疗效果,进而引发护理风险;(2)意外事件,主要是患儿发生烫伤、坠床、输血或输液反应等情况。因为患儿年龄较小,天性好动,很容易因为好奇接触危险物品,无法清楚的诉说自身感受和需求等,进而发生烫伤、坠床或跌倒等的风险,主要是因为患儿年幼好动和护理人员没有进行全面细致的监护造成;(3)护理差错类,主要是患儿用药、输血或送检标本等查对问题;(4)护理记录类,指护理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完善等。

根据对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的分析,该院制定了儿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建设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加强风险意识和护理安全管理,指导护理人员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护理制度加强建设,使护理操作程序更加规范,各护理单元应该对一般护理、专科护理、政治护理、疾病护理等常规进行严格的遵守,并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对护理用药加强教育和管理;通过和谐的医患关系的构建,加强医患沟通等。具体的表现为:

(1)因为风险分析中的护理质量类(服务态度较差,不熟悉业务,没有及时更换药物等)投诉的比例较高,所以应该对儿科护理人员的技能加强培训,使其业务素质能力,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首先应该组织护理人员对于临床先进精密仪器的应用进行专项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仪器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另外还应该重视培训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使其学会赞美患儿,对患儿进行巡视时要称呼亲切,耐心小心操作,出现操作失误时应立即致歉,并对出院的患儿送上真诚的祝福;(2)对于意外情况类的风险因素,应该明确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职责。患儿好奇心较大,而且自控能力较差,所以较容易发生意外事件。因此,在对儿科各项护理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护士长应该对科室内的护理风险管理全权负责,及时掌握并汇总护理风险事件,并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参加护理风险知识讲座,对护理工作中潜在或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另外,还应对患儿家长增强宣传教育,使其安全意识增强的同时为患儿的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3)对用药进行合理的管理,避免出现护理差错。患儿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体质及用药过敏等问题,在护理中对小儿药品使用加强管理,用药之前通过向家属仔细询问,掌握患儿的用药史和过敏史,并指导家属对患儿合理用药。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患儿药剂配伍、给药间隔时间等进行密切关注,使药物治疗效果进一步增强的同时降低患儿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4)严格的规范护理操作程序和护理文书,通过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护士管理办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在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充分的尊重患儿及家长,使其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并严格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各项知情告知义务进行有效的执行。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回顾性分析某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儿科投诉的案例得出,因护理质量问题造成的儿科护理投诉率较高,但是可以进行人为控制。所以,应该对护理知识加强培训,通过制定风险管理职责、完善交接班制度、合理用药等预防措施,为患儿安全提供保障,进一步降低发生护患纠纷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王姣.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02):116-117.

[2] 何雪.儿科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8(03):375-376.

[3] 张迎秋.李彩霞.孙红宁.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0):87-88.

[4] 关瑞莹.儿科護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医疗装备,2016,29(18):157-158.

猜你喜欢
儿科护理预防对策风险因素
私设“小金库”引发的职务犯罪预防对策研究
户外俱乐部活动的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浙江天台县森林防火现状及预防对策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儿科临床护理常见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