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稳定、繁荣的黄金时代,现在我们是否不需要诗歌呢?我国是一个有着古老诗文化渊源的民族,而我们却长久地抛弃诗歌,让乏味的应试教育充斥学生荒芜的心。诗歌被忽视,诗歌教学的被敷衍,让诗意的民族在浮泛、浮躁的年代渐行渐远。那么探讨诗歌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诗歌;诗歌传统;诗歌教学;鉴赏能力
上个世纪末,围绕基础教育而展开的话题最热闹的无疑是由“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而引发的。实际上,关注的焦点在于我们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及其途径的问题。针对教育的接受者在面向现实社会时表现出能力缺陷、心理缺陷和人格缺陷等诸多方面,加强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得到了广泛认可。人文素质教育包括诸多方面,文学教育从浸染心灵的角度出发,在提升审美趣味、塑造健全人格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因此文学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关键的一部分。
一、 诗歌教学现状
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主要表现为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教得太呆板,二是教得太花样百出。
(一) 教得太呆板
这种教法一个普遍的毛病就是老师讲解过多,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放弃了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大部分老师是根据新课程标准下中考和高考试卷上出现的诗歌试题的题型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所谓的应试教学。
这种教法常见的步骤:文学常识的记忆,关键字的理解,重点字句的含义,重点句表达作者的感情等。尽管这种教法容易在应试中获得好的效果,但却也遭到猛烈的抨击,老师在教学诗文时只教会学生如何背如何写,而对于如何品味,如何鉴赏,则是轻描淡写带过。
(二) 教得花样百出
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公开课上,把一堂平时只背背写写的诗歌课上得让人耳目一新。在教学中学生的感悟变成了老师的赏析,但这种教法不易推廣与普及,仅限于公开课上,平时的课堂教学很难见到,而且教法太活学生难接受,效果不理想。这类教法常见的方法有:朗读型、咏唱型、拓展型、鉴赏型。
以拓展型为例。拓展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当的拓展对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一些古诗文课,已被拓展得让人感觉没了边际,是一种为拓展而拓展的胡乱拓展。有人能根据“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判断出陶渊明眼睛斜视,这种避重就轻的拓展,除了引起学生的哈哈大笑,还能有什么价值?
二、 诗歌教学初探
(一) 运用美读——读读讲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古代的先生有戒尺,学生背不来就要把手心打肿,也许是迫于先生的板子,那时的学生背诵的古诗文比现在的学生要多得多,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时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与朗读的最大不同是是否倾注了强烈的感情。平平正正,一字一板的朗读,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拈坠”的音节起伏表现出来。而用美读法却能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二) 开辟专题——由点到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象征、意境等,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中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这些知识,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古诗文基础是很薄弱的,有些学生到了高三还是不知押韵,如何押韵,不知什么是诗的节奏,如何划分诗的节奏。也许有人已经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薄弱,所以在近几年的中考、高考中有时也能看到这类试题。古代的私塾先生开始就教学生如何对字,如何对词,“黑对白”,“花红对柳绿”,这是古诗文学习最基础的东西。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当年曾用对对子作为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可见其重要性了。
(三) 开展活动——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动荡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意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哪怕一分钟也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考试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要养成纯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文学种类。”
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文化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诗歌鉴赏是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自立意见、强作解人是鉴赏的大敌,“严刑逼供”“请君入瓮”式的命题思路只会剿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诗歌究竟如何熏陶学生的情智,如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仍是个待解决的问题,素质教育之于诗歌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缪涯静.诗歌教学浅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2):118-120.
作者简介:
罗景弦,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文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