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了凡四训》中的改过思想是该书的核心和主旨。袁了凡改过的原因是受云谷禅师影响而获得命运自觉。文章阐述了袁了凡在实践中改过的心态:耻辱心是关键和前提,畏惧心是核心和灵魂,勇猛心是落实和保障。阐释了袁了凡改过的层次:从事上改较浅,从理上改较优,从心上来改是根本,从而获得美好生活的效验。《了凡四训》的改过思想与儒、释、道三家均有深厚的联系,是袁了凡的亲身实证,也是他一生道德、学问、感悟的精华体现。
【关键词】 《了凡四训》;改过;行善;家风
《了凡四训》的作者是明代的袁黄,字坤仪,初号学海,后改号了凡。他生于明嘉靖十四年,是江苏省吴江县人,年轻时入赘到浙江省嘉善县殳姓人家,万历十四年考中进士,曾做过宝坻知县,对星象、水利、理数、兵备、政治、勘探等都有一定的造诣。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所作的戒子家训,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一体。全书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一、立命之学;二、改过之法;三、积善之方;四、谦德之效。袁了凡从亲身经历娓娓道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总结成一部凝练的家训传给子孙后代,读诵之后令人茅塞顿开。书中,作者的真实经历和命运路径的改变发人深省、豁人心目,贯穿着作者对于改过的原因、方法和效验的深刻总结。可见,《了凡四训》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训、家书文化的突出作品。
一、改过的原因
1、“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命运自觉
“在命运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值得推崇的是改命论、造命论——把命运引向善的方面,且发展至明末清初确有一套可操作的手段和途径。”[1]《了凡四训》是明末造命论、改命论的杰出代表作品。袁了凡在年轻时被易数大师孔道人算定一生的命运,且一一应验,他“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2]了凡在知晓了一生的命运后,从此心灰意冷,毫无所求。幸運的是了凡遇到为他指点迷津的云谷禅师。在南京栖霞山,云谷禅师见袁了凡与其对坐三日而不起一个妄念,于是就问他何故。他对云谷禅师说:“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3]袁了凡道出“澹然无求”的真实原因,于是云谷禅师便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人生哲理授予袁了凡,意思是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的福气也是通过努力追求来的。此后,袁了凡从之前机械地迷信宿命论转变为人生命运观念的自我觉醒,他意识到人生的客观规律性,即中国哲学中所讲的“道”是可以自主控制的,并且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产生巨大的功效,从而改变个人、家庭甚至社会的未来趋势。
2、“福善祸淫,因果报应”的价值信念
云谷禅师将改过之法传予袁了凡,体现出“福善祸淫”和“因果报应”的价值信念。《易传》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4]《尚书》中有“天道福善祸淫”。[5]《国语》曰:“天道赏善而罚淫”。[6]《老子》也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福善祸淫”的思想非常充分。而“因果报应”规律则是佛教、道教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如佛教的《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等,道教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等。肖群忠教授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社会控制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在于儒家为人们提供了诸善奉行的现实伦理规范,道教与佛教则以‘神佑鬼惩、‘因果报应的精神奖惩机制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文化,从而保证了道德的有效实践。”[8]
3、“获福远祸,趋吉避凶”的人生目标
《了凡四训》提到“《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9]又有“今欲获福而远祸”的说法。[10]袁了凡改过的最终目标就是追求“获福远祸,趋吉避凶”。云谷禅师举例说明,佛经中有“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的说法,孟子曰:“求则得之。”六祖惠能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11]云谷禅师用这些圣贤教诲来证明富贵福气是能够努力追求到的。于是,袁了凡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云谷禅师的指导,觉察到自己过去的言行思想有很大的偏颇。他追思反省良久,一一指出自己的过错,并真心忏悔,希望改变自己不幸的命运。云谷禅师继续讲,《尚书·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经》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12]就是劝诫人们不要作孽造恶以远离灾祸,而要努力追求幸福人生。
4、“未论行善,先须改过”的实践次第
实践改过与行善是否有先后次第?想要获福远祸,趋吉避凶,“未论行善,先须改过。”[13]了凡先生为何将改过置于行善之前?这是因为改过与行善的先后决定了收获的结果:第一,假如行善掺杂着过失,善不纯则行善的功德就不能彰显;第二,不改过就像水桶有破洞一样,灌再多的水都会流走;第三,善就像醍醐而恶就像毒药,善恶掺杂则醍醐也有了毒。[14]所以,了凡才指出改过的重要性,强调先改过、后行善的道理。
在《水知道答案》一书中,江本胜用显微摄影拍下奇形怪状的水结晶照片,向读者展示美好的语言会使水结晶完整美丽,丑恶的语言则导致水结晶混乱歪曲。作者提出:“人生并不复杂,我们大家身体里面的水都已经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通过爱与感谢,我们还具备着改善世界的能力。”[15]证明人类的情感和语言产生的波动竟然会对水的结晶产生影响。这个实验从科学的角度证实人的思想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作用。改过就类似过滤水中杂质,是净化人生的过程。所以,袁了凡通过改过获福远祸,实际上就是修正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使人生更加纯净健康,从而改变了命运的轨迹,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和哲学理念。
二、改过的心态
《了凡四训》的第二篇“改过之法”对改过的方法条分缕析,提出改过的心态和改过的层次。在《左传》《国语》等书中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大夫们,看见人的言行举止,就可以推测出他的吉凶祸福,往往得到验证。换言之,人的祸福从他的思想言行中就能表现出来,虽然发端于内心,但是表现于外在,无法匿迹。于是,厚德之人通常会获得福气,而缺德之人则常常遭遇灾祸。因此,想要获福远祸,先要端正心态。
改过,首先要客观认识自己的错误,“耻心”、“畏心”和“勇心”这三种心态是改过的关键前提。如果具足此三心,则过错就会像“春冰遇日”般立即消除。过错萌发于内心而表现于四体,心是善恶的根本所在。内心对过错有不同的态度,在行为上也会产生改变。
1、耻心
耻心就是羞耻心。了凡在童年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修身做人,成功改变命运。我们知道“孔子、孟子也是幼年丧父,释迦牟尼佛也是一出生母亲就过世了,范仲淹的父亲也是很早就过世,但是他们都成为了圣贤。”[16]回思这些圣贤,他们遭遇了童年丧亲的不幸,但是为何他们能流芳千古,成为万世师表,而我们却一身毛病过错?究其根本就是因为缺少羞耻之心。“羞耻心从哪里发出来的?从孝道。百善孝为先,耻心也是善。所以《弟子规》说‘德有伤,贻亲羞。”[17]孟子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18]“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19]如果人只知道吃穿享受,而没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心那么和禽兽就差别不大了。可见羞耻之心在改过中颇为重要,没有羞耻之心而导致日渐沉沦堕落,将是更为羞耻之事。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20]只有知耻才能勇于改过自新,走向圣贤之路。
2、畏心
畏心就是敬畏心。若无耻心、又无畏心,则会毫无敬畏、无恶不作。中国古人讲要敬畏天地鬼神,孔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21]孔子言下之意是即使我们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身体也接触不到,但是不能因此对世界缺少畏心。因为有了畏心,才不会放纵。《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22]自古以来,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建立,首先要施行良好的教化,制作和颁布礼乐,以使人民有律可循,“因此要对党和国家的意志有所敬畏,对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有所恐惧。”[24]古人做事有依据、有畏惧,人民安分守己,安居乐业。但是如今,很多人对父母尊長、对社会国家都缺少敬畏和温存。于是产生了各类矛盾,制造出各种冲突,甚至自以为恶事做的十分隐蔽、无人知晓。事实上“天地鬼神”等自然规律、人世法律明察秋毫。“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25]过错轻的会受到提醒和警告,过错重的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3、勇心
勇心就是勇猛心。遇到过错要发勇心,当机立断,马上改正。孔子说:“过则勿惮改。”[26]不要怕有过失,要有毅力、有决心、有勇气改过,即使小过错也要认认真真地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27]否则,小过养成大过,小错变成大错。“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28]人何以不能改过?大多是因为“因循退缩”,就是不敢直面自己的弱点缺点。如何才能一鼓作气、改过自新呢?这就需要振作勇猛之心,不怀疑、不畏惧、不等待,有如壮士断腕,“无丝毫凝滞”。这是“风雷之所以为益”的原因。风雷相助互长,交相助益。因此,风雷卦是有益之卦,取其卦义,应立即改过,雷厉风行,自然得到益处。改过也是如此,如与敌军对阵,要用风雷之势,斩将搴旗,势如破竹,剿灭贼党。
具备这三种改过的心态,过失就如“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朗中天”。[29]具体而言,“耻辱心是关键和前提,畏惧心是核心和灵魂,勇猛心是落实和保障。”[30]在此基础上,针对过错还要实施具体的改过方法。改过的方法有三个层次,不同的方法取得的效果也不同。
三、改过的层次
1、从事上改
顾名思义,从事上改即就事改事,只是强制于外,从表面改过的方法,遇到一个过错改正一个,虽然收效明显,但是遇到新问题还会复发,想要彻底改正难度很大。如此则“颇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亦如枝枝而求叶叶而摘”。[31]为何改过后总是不断地再犯呢?因为一味的强制改过是有限度的,会达到一个饱和点。有些人自制力比较强,还能克制住,如不发脾气、不懈怠等。但是,遇到新问题、大逆境,就控制不住而复发,关键是“病根”没有祛除。所以这个方法在袁了凡看来并不是改过的最好方法。
2、从理上改
这是从道理和事理上改过,认识到过错的严重性。袁了凡以杀生和好怒两个过错为例,进行分析论证。例如杀生,当常想“上天有好生之德”,人类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的生命同样是宝贵的。若是有人杀害我们,我们会心甘情愿吗?那么,动物被杀,“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还能忍心伤害生灵吗?又如好发怒的问题。常人总是以发怒来面对问题。殊不知,发怒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加深矛盾。再者,他人身上的过错,与我并无关系,何必用他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身体和心情呢?况且,自古以来的圣贤,从来不是高傲自大、刚愎自用之人,更没有教人如何怨天尤人。孔子说他一生“述而不作”,如此的谦虚,毫不自以为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圣贤遇到行有不通的境地和困难,总是“反求诸己”,检讨自己是否足够优秀。因此,绝不会将怒气施加于人。遇到怒火中烧之际,若能够克制住,火气自然而然会熄灭。以此为例,生活中的其他过错,也可依照此法,先从道理上明了,过错自然减少。所以,从理上改的方法比从事上改要高明。
3、从心上改
“人的过与改皆源于心,把从心提到首要位置,抓住改过的根本”,[32]我们所有的过错都是由我们的心意、想法产生的,心中存的均是善意的念头、利益他人的想法,就“如太阳当空”,所有的过错就会如“魍魉潜消”,即刻烟消云散。“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33]意思是消除祸患要从根基上解决,否则祸患还会再生。改过同样如此,“过由心造,亦有心改”,只有从根基上改,才可彻底消除过错。普通人都有过错,如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等,接触环境后能做到“吾心不动”,不为外界所诱惑,则过错就失去生长的土壤。相比从事上和从理上改过,从心上改更根本也更有成效。这在袁了凡身上集中体现,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敢于从内心进行自我否定,“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34]袁了凡洗心革面,犹如重生。他用功过格记录每日的善恶过错,持准提咒以减少恶念,忏悔改过并立志行善。如此,他从内心改掉过错。最终,成功提升了个人的修养和德行,获得了家庭和事业的成功,彻底改变命运。
印光大师在《了凡四训》的序文中补充道:“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35]即改过需要用孔子教授颜回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6]和曾参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7]结合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的日日反省改过之法,[37]再加上《诗经》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38]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则必能幡然改进,获得功效。
四、改过的效验
袁了凡立志改过迁善,得到显著效验,从而改变命运,获得美好生活。改过是行善的前提,行善是改过的保障,改过和行善是一体两面。孔道人给袁了凡算定的命运是一生最高只考到贡生,出贡后某一年当选为四川一大尹,寿命只到五十三岁,命中亦没有儿子,可见了凡的命运是比较不幸的。然而“袁黄三次许愿,得到的都是当下的果报,是现世可以看到的,是具体实在的。”[39]显露出袁了凡改过行善所取得的功效和成绩,列举如下:
1、成功登科
明隆庆三年,此时袁了凡已经35岁。他在南京遇到云谷禅师,后者将改过之法传之了凡。了凡从此开始改过自新,先求登科,立誓行三千善事。了凡从己巳岁发愿,一直到己卯年,用了十年时间才完成三千件善事。在改过第二年,他就开始收到效验。礼部举办的科举考试,孔道人预测他应考第三名,他却考到第一名。同年秋,了凡又考中举人。
2、获得子嗣
万历八年,袁了凡又许愿行三千件善事以求子嗣。第二年,他就有了第一个儿子袁天启。至癸未年八月,三千件善事已经圆满,此时距离他发愿求子仅四年。这说明他改过行善更加精进勇猛,所下的功夫更大。了凡本无子嗣,这一效验不得不说是给他的一大鼓舞。
3、进士及第
万历十一年,袁了凡立志考中进士,并许诺要做一万件善事。他还准备了一个册子,提名为“治心篇”,每日让门役置于案头之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40]到了晚上就效仿宋代的赵拚,在庭院中焚香禀告“天帝”一天所做之事。到万历十四年,了凡进士及第,被授予宝坻知县的官职。他的命运愈趋美好,这同孔道人所言了凡的功名和官职已经相去甚远。
4、寿命延长
袁了凡作为宝坻知县,为利益百姓将宝坻县的农田赋税从每亩二分三厘七毫降至一分四厘六毫。幻余禅师言此乃“合县减粮,万民受福”的善事。[41]因了凡善心真切,又帮助全县百姓不止万人,则一万善事已完矣。孔道人预言袁了凡命终于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但是他在这一年却安然度过。一直到写《立命之学》篇时,他已经六十九岁,最终袁了凡享年七十四岁。袁了凡一生并未祈求长寿,但是寿命却大为增加,这是他改过行善所得又一大效验。
袁了凡在遇到云谷禅师之后,坚持改过,日日行善,并因此获得了显著的成效,“打破了命数而得子,科举及第和寿命延长”,[42]他的人生的轨迹和结局有了巨大的变化。以当今科学的精神观照,袁了凡通过改过而改变命运的故事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是,细细分析之下又是符合逻辑的。我们常讲“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改过就是改变不良习惯和性格缺点,性格和习惯可以决定人生命运。拥有好习惯和性格的人对待人和事物都会融洽和谐,自然也会得到圆满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讲不也合情合理吗?袁了凡用他一生的经历,给后人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人生修养课程。
综上所述,从孔子、蘧伯玉,到颜回、曾子、孟子,再到云谷禅师、袁了凡、印光大师等,时代在变,但是改过思想却绵延不断。圣贤都以改过作为人生的必修课,更何况一般人呢?因此,《了凡四训》的改过思想仍然适用于当今时代。
【注 释】
[1] 王杰.序言;载吴文新,朱康有著:《<了凡四训>与共产党人的信仰自觉》[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2.
[2][3][9][10][11][12][13] (明)袁了凡撰.尚荣,徐敏评注:《了凡四训》.中华书局,2008年版,P10.P16.P27.P49.P18-19.P25.P49.
[4] 《易传·文言传·坤文言》.
[5] 《尚书·汤诰》.
[6] 《国语·周语》.
[7] 《老子·七十九章》.
[8] 肖群忠.《了凡四训》的民间伦理思想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14] 蔡礼旭著.《了凡四训》讲记[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180.
[15] (日)江本胜著,陈涤译.水知道答案(全彩终结版)[m].化學工业出版社,2012.26-28.
[16] 钟茂森著.《了凡四训》研习报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
[17] 蔡礼旭著.《了凡四训》讲记[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P182.
[18] 《孟子·滕文公上》.
[19] 《孟子·离娄章句下》.
[20] 《礼记·中庸》.
[21] 《论语·雍也》.
[22] 《礼记·学记》.
[23][29] 吴文新,朱康有著.《了凡四训》与共产党人的信仰自觉[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P97.P102.
[24] 《尚书·伊训》.
[25] 《论语·学而》.
[26] 《三国志·蜀志传》.
[27] 《左传·宣公二年》.
[28][40] 印光大师撰.袁了凡四训铸板流通序.中华文化讲堂编:《了凡四训》,团结出版社,2014.P3.P40.
[30] 任宜敏.袁了凡佛学思想析论.人文杂志,2007.4.
[31] 汪学群.《了凡四训》伦理思想发凡.道德与文明,2016.4.
[32] 《国语·晋语》.
[33][41] (明)袁了凡撰;尚荣,徐敏评注:《了凡四训》,中华书局,2008.P24.P42.
[34] 印光大师撰:《袁了凡四训铸板流通序》,中华文化讲堂编:《了凡四训》,团结出版社,2014.2.
[35] 《论语·颜渊》.
[36] 《论语·学而》.
[37] 《淮南子·原道训》.
[38] 《诗经·小雅·小旻》.
[39] 王卫平,马丽:《袁黄劝善思想与明清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安徽史学》2006.6.
[42] (日)酒井中夫著,尹建华译.《袁了凡及其善书(二)》.宗教学研究,1999.2.
【作者简介】
潘志宏(1990—)男,现在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就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妈祖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