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学课堂中,我们如何有效的设置问题和回答学生的问题,是课堂中发挥学生自动性,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式学生,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方法的关键要素之一。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很容易做成随性而为,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我认为,我们需要对科学课堂的“问”与“答”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课堂教学中“问”与“答”的有效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更科学、更有效。
關键词:科学课堂;策略;方法
一、 提问的策略
提问即提出问题,这是在学生具备有关的知识,因而具备回答问题的潜在可能性的基础之上,提出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中以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作为引导为主。
(一) 层层设问,逐渐深入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停留在某一高度,略显肤浅。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恰当的问题,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一步一步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教“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时,首先提出如下的问题:“当秋天来临时,植物会采取哪些保护措施?”然后进一步设问“植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理现象?它是如何发生的?这种生理变化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意思。最后还可以延伸,设问园林人员移栽树木为什么在傍晚?应注意什么等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 设置悬念
在教学中,设计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可设置悬念:①一名摄影家某天拍摄到了天空三个太阳的奇观的图片,为什么呢?②家用电器的遥控器不对准接受发射,而是对准墙壁,仍旧可以控制电器,那是为什么呢?等。此外,在教学进行了一定时间后,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将下降,此时设置悬念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悬念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三) 将问题加以分解
可以将一个问题加以分解成多个分问题,通过各个分问题的解决可以达到对总的问题的解决,这个方法对解决课堂教学的难点很有帮助。其他教材在设计上有很多问题也循于此规律,如“感觉世界”这一章节,其实也把感觉的形成分解成学生熟悉的嗅觉、味觉、听觉的形成,再加以综合从而得出:感觉器→接受刺激→感觉神经→兴奋传导→神经中枢→形成感觉。
(四) 使用各种关键词来引导
如果教师有目的地采用假设、想象、猜想、可能、除了、替代等词语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想必会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要测量灯泡的额定功率(已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大于3V,电源电压恒定为6V),那用怎样的办法才能测出其额定功率呢?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中也特别强调锻炼学生提出猜想的能力。
二、 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就会做出一定的回答。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呢?这也是课堂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总的说来,在处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方面,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尽可能地肯定和采纳学生的回答
要艺术地对待学生的回答。在遵循尽量肯定和采纳学生回答这个原则前提之下,采取适当的对策,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而且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重视和尊重。当然采纳学生的回答并不是完全引用其回答,而是通过认可、修改、应用、比较等方式与标准答案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所教知识的概述和回顾,以强化知识。
(二) 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
很多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往往期望学生们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而当学生回答超过他们的期望时,往往不会肯定或接受学生的回答,而将之拒以门外,或者,他们会怀疑学生的质疑能力,至少认为在课堂上不可能有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内容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确实能够听到来自学生的质疑声。记得七年级一次公开课,课题是“质量的测量”,课上有一道练习游码读数的习题。学生读出的质量有两个“2.3g”和“2.4g”,是2.3g还是2.4g?哪一个是准确的呢?学生开始议论纷纷,由于课前准备不足,我解释说:从图上可以看出在2.3~2.4g之间,2.3g超过点,应有估读,所以可读为2.3g,同学们都点头称是。突然一位同学说:“我觉得不对,由于游码标尺上的最小刻度是0.2g,所以不能估读到0.2g,所以该天平的读数只能是2.3g”。我仔细一想:10分度测量工具应有估读;5分度测量工具没有估读,如果一半不到读少,超过一半读多,误差也就在一位上。我马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当即表扬了这位同学,也赢得了大家一致的掌声。这个案例说明,可能有的同学回答的结论是错误的,但在思考方法,思路上恰恰是创新的,也应该给以适当的鼓励。相反,如果教师不乐于接受期望以外的回答,对于不符合自己期望的回答加以否定和拒绝,则会打击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危及学生的自信心。
(三) 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宜越俎代庖,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是不理想的,有时还是错误的,有的回答虽然不是错误的,但可能是一种“过渡性”的答案。面对这种情形,教师应该怎么办呢?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会缺乏耐心,会急于自己做出回答,这是不妥的。因为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而思考过程是最重要的,哪怕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或者是部分错误的,只要他们进行了思考,那么就是好的回答。教师的回答再精彩,都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自己作答,尤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只有在学生实在得不出准确结论时,教师才能告知合理的、正确的思维方法。
三、 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化为问题、积极有效地设置“问”与“答”,必定能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科学探究精神和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3]丁念金.问题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周海燕,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余杭区五常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