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2018-10-29 11:07吴翔
读天下 2018年19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发展

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增强国际文化竞争力,实现文化强国梦,是今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弘扬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发展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因此,坚定文化自信,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更具有活力。这也就意味着,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阐释,剔除其不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让其优秀的部分生发更大的力量,变成新一代人的精神追求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市场、商业文化大潮所带来的肤浅、浮飘甚至于颓废的社会人生意识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从而造成学生思想贫乏、情感苍白。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人文精神的底蕴,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很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个体人格的塑造、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体悟。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哲学对现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信仰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对稳定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道家、墨家的“无为”“兼爱”政治主张对当代社会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现代的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与先秦诸子提出的“以民为本”思想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佛学在人格修养上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清静自然等。又如,单从传统文化所蕴藏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来看,从《礼记》的“天下为公”、孔子的“先人后己”到顾炎武的“先天下为公”,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都是堪称典型。

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学生学习精神的培养。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育以“技术化”的训练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为目的,从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求。传统文化中则有许多学习心理和学习精神的思想资源,如志存高远、刚毅坚韧、自强不息、刚健进取等对学生都是非常有用的。

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学生趣味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个体精神的形成与情感的丰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作品中,从《诗经》到《楚辞》,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的小说,从韵文到散文无不凝结着人类思想、情感、精神的气韵,其中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国事兴衰甚至小巷春秋都成了人类文化精神的一部分,要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挖掘对作品的理解。

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学习,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与智者对话,和圣者交流,感受他们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魅力,又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还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知识,而且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所以我在讲课时,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宽厚与仁慈;感受到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睿智与严谨;感受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了解《诗经》《汉乐府》《离骚》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切实领会这些经典美文中凝结的文化精髓。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很少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下降。我国的四大经典名著,很多学生家里都有,但是他们却很少能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我就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推荐和引用四大名著,把它当成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比如,讲《香菱学诗》时,学生了解了作者刻画的香菱这个人物非常细腻。《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个个形象生动传神,如“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俏平儿情掩虾须镯”……我适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原著,以便学生了解其他人物形象。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如是说。现在,我国正处于一个建设先进文化的新时代,正处于一个热切呼吁人文精神的新时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

总之,将传统文化融于语文教育之中,可以克服教学中说教式、简单化、表层化、功利性等毛病,而更为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人格修养、道德观念、人生境界、学习精神、艺术趣味、审美能力、精神情感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形成。

以上所述,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文化资源,都要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去发现、利用、挖掘它的人文内涵。的确,民族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富有人情的、富有人性的东西,因此,民族文化应是语文进行人文教育的“本”和“源”。让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人心中,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吴翔,副教授,贵州省贵阳市,贵州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发展
区域发展篇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