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贯彻新课程标准,课堂是主阵地,作业就是分战场。彻底改革过去那种机械、枯燥、繁重的作业形式,还学生以自主、生动、充满智慧与情趣的人文作业,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应当是我们共同探索的奋斗目标!我尝试着设计分层式作业、角色转换式、自主式作业、实践式作业,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高。我们应努力探寻新型作业模式,让学生在兴趣中作业,在作业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人文作业;个性化
贯彻新课程标准,课堂是主阵地,作业就是分战场。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倾听了学生们的心声:
“简单的生字词都抄过两三次了,我们早就会默了,还要抄”。
“要是没作业该多好呀!”“哇!今晚上没作业!”
……
从学生的话语中不难看出我们活泼可爱的孩子被过重的课业负担困扰着,过多的作业量,缺少新意的题型,繁琐无味的训练,只会让学生与语文学习越走越远。因而,彻底改革过去那种机械、枯燥、繁重的作业形式,还学生以自主、生动、充满智慧与情趣的人文作业,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应当是我们共同探索的奋斗目标!如何增强课外作业的魅力,促使学生把课内愉快学习的情境迁移到课外,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作业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 分层式作业,增强学生的自信
学生的能力有高有低,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教师,必须因此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上完杜甫的《春雨》后,我让学生搜集背诵杜甫的其他诗(至少一首,多则不限);上完“读读背背”后,我让学生用学的成语写句子(至少3个)。这样既避免了后进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保证了优等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二、 角色转换式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地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她的指尖上。”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一) 让学生尝试着当画家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多彩的画面非常感兴趣,只听过不爱写作业的孩子,还没听说过不爱画画的孩子。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以形象的直观性促进理解的准确性。如学习了古诗《绝句》,让学生画一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体会春天的美丽景色。学生在读中求据,画中悟情,既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满足了学生求奇、好动的心理,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
(二) 让学生尝试着当演员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讲到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有两个方面好处:第一,由孩子自己进行的以动作为基础的表演,能够更直接地使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第二,这种情节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意识。小学课文中不乏内容生动的故事,借助表演的方式,回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文中有真正的领悟。如《骆驼和羊》《桃花心木》《陶罐和铁罐》 《美丽的公鸡》等课文,如果让学生编成课本剧亲历其境,会怡然领悟其深刻含义。
(三) 学生尝试着当编辑
这是一种综合性作业,融图画、文章、编排、书写于一体。每周根据自己一周来的所得办一期手抄报,记叙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等,这样不但积累了写文章的素材,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三、 自主式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
语文学习是一个大环境,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应尝试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目标,使作业显现出多样化、个性化,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如:我在教《桃花新木》一文后,设计了一作业超市:1. 自由有感情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给自己打分。2. 通过各种途径选林清玄的书看一看。3. 选择你感受深的地方多读一读,写写自己的体会。4. 文章借种树喻育人,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可以写下来,可以画一幅画,在旁边写几句话。这样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真正做到作业目标自己确定,作业方法自己选择,作业效果自己评价。
四、 实践式作业,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学習的触角应该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如我在教《第一次抱母亲》一文后,请每位同学回去问一问父母的生日,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感激之情;上完《大瀑布的葬礼》后,我又让学生调查周围环境被破坏的例子,写出调查报告。
总之,努力探寻新型作业模式,让学生在兴趣中作业,在作业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必须彻底走出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孩子一片自由放飞的天空,让学生学习着,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
作者简介:
马玉,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