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如火如荼实施的这好些年里,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我校也在新课改的春风照拂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各个学科都在学习新理念,尝试新方法。就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来说,相比较于传统的注重“分数”,教师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提升學生的学习能力上。就教学实践来说,我和几位同仁对于如何上好中学思品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胆的实践和创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进行了以下的尝试,抛砖引玉。
关键词:思想品德;新课改;理念;效率;建议
一、 积极践行“以生为本”的新课改核心理念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想要让课改理念真正的落到实处,教师必须要摆正教学观念,要知道,教学观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这里所说的“以生为本”包含了三个含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全人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新的课改理念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自主行为。因此,我们一线教师更应该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知识,把握课改实质,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质量观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
二、 树立“教学相长”全面发展的教学效果观
新课程改革既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也对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课堂效率来说,主要衡量的因素有两个方面,那就是学生的学习所得和教师的教学成就,这也就是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新课改中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只要达到了,那就是一堂成功的教学。与此同时,教师也获得了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升华。
三、 摒弃“传道受业”的教师教学模式与角色
“以生为本”的新课改核心理念,从根本上转变了师生之间的主客关系,也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学模式和主宰者的教学角色,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能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欲望;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渴望探索真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要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密切注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移情换位,思其所思,忧其所忧,乐其所乐。教师要扮演好参与者的角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开展交流、合作,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与学生同忧同悲、同喜同乐。
四、 致力于“高效低耗”的思品课堂教学效率
高效低耗是课堂教学的追求,想要真正地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1. 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设置明确,具体,科学,且符合学生实际,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提升教学效果;2. 教学容量适度。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搭配设计“不多不少”的教学内容;3. 教学重点突出。先后有序,主次分明,重点讲解,示范解决,步步环环相扣,才能达到预期目的;4. 教学方式灵活。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学习情况及时灵活调整教学模式,切忌一刀切,不考虑当下;5. 教学过程完整。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深思熟虑,各个环节,“活而不乱”,朝着目标,“拧成一股绳”。
五、 努力挖掘中学思品课内容的“潜在魅力”
我个人认为,思想品德课堂的潜力和魅力目前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挖掘:(1)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学生的兴趣来自三个方面: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学到新的东西;能够在学习中有新的发现和创造。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重视这些方面的设计,会进一步增强思想品德学科的魅力。(2)要准确定位课堂。思想品德课承载着德育教育功能,要求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认知领域,还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要挖掘教学的深度。从课程资源中挖掘出较深层次的东西,具有创新性;教学的整个过程要有“灵魂”贯穿始终,具有思想性;教学内容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具有逻辑性;课堂设计要有计划性、目标性,具有针对性。(4)要合理利用现有教材。既不照本宣科、也不脱离教材,教师不能仅仅追求让学生明白显性的知识,应该挖掘教材隐性的但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潜在的能力和隐含的思想。
总之,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课堂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大胆实践,锐意创新,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能绽放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林中.新课程下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作者简介:
胡航浩,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沙滩文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