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转向

2018-10-29 11:15杜琳
文教资料 2018年17期
关键词:教育学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杜琳

摘 要: 高职院校教育学课程应坚持课程实践与职业标准对接,从“做中学”解决教育学课程实施的起点问题;通过以校为本,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从而彰显当下高职院校教育学课程改革实践转向的以学生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为目标、以学生增强“专业技能”为导向、以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为任务、以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职业要求为标准的基本特色。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育学 课程改革 实践转向

教育学课程是高职教育体系中师范类专业包括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先导课程是“心理学”,后续课程包括“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等。教育学及其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具有一个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既有良好的教育心理理论知识素养,又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合格小学教师”。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学课程教学必须改革和创新。只有改变影响和制约教育学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陈旧的、落后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才能既保证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质量,又落实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才能达到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目的。

一、以学生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为目标,调整、补充教育课程教学内容。

2015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自2016年起实行全国统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的考试命题。根据考试大纲,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理念新颖、内容广泛、结构完善、形式多样、命题规范、分值合理,这就对即将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的2016级小学教育专业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及之后两个专业的后续年级的学生提出一项高难度的任务:必须凭借本专业现行开设的“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课程的学习,应对这一项国家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而这些现行课程能否满足学生应对考试的需要?通过对照考试大纲进一步发现,单从一门课程来说,现行开设的“教育学”课程内容结构与考试的内容结构存在差距,难以保证学生的考试质量,因此,教育学课程改革首先要从课程教学内容结构的调整、补充开始做起,对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分析,对课程教学内容做出调整、补充。

二、以学生增强“专业技能”为导向,改进、创新教育学课程教学方法。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是指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通过练习而获得的为将来从事小学教师职业、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包括心智活动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在内的一整套复杂的操作系统”,简而言之,合格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就是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开设的两门必考课程:“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其中之一,以及面试考试中备课、讲课的必备能力。

以往“教育学”课程教学实施中,由于某些任课教师思想上存在的“学科中心主义”倾向和“理论知识教学重要”的落后教学理念,多采用单一的“传授—接受”模式,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理论概念多,技能训练少。这一单调的“讲授法”教学不仅导致课堂学习气氛沉闷,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而且最终无法培养出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专业技能。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文件对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规定,考虑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合格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训练的的需要,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精技尚能”“强化技能”的新型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用“目标导向、任务驱动、模块化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逐渐形成教师的教学过程以任务、案例为载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实践演练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学课程教学方法,引领学生通过课上课下的实践性学习,既理解掌握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又培养较强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所以,教育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彻底改变侧重理论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听众”、“记录员”的被动学习中解救出来,还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权利,让他们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任务。

三、以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为任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发、丰富教育学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呈现出越来越丰富、多样的趋势,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正在普及到各个学科的课程教学中。结合教育学课程的学科特点看,有限的学习课时(一年,128个学时)与无限的知识技能(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面试)之间的矛盾,更加需要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学生如果只是依靠有限的课程教学而不自觉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就不可能完成学业,也不可能顺利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和应聘特岗教师考试。因此,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告别以往以粉笔为工具的传统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手机终端的功能,开发具有教育学课程特点的“微课”教学资源,尝试“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并将“云课堂”、“雨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教学,通过“上传课件、文档学习资料、考勤签到、课堂提问电子记录、自测练习、作业布置批改、成绩统计发布”等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信息、知识信息、作业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由于学生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学组织形式中真正成为知识信息加工、构建的思维主体和动手实践的活动主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以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职业要求为标准,改进、完善教育学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近几年系部通过举办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论证会,请小学校长和教学名师到校一起座谈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以及参加学生到小学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活动时从小学指导教师那里得到的反馈表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存在差距。部分学生在学校毕业后即使考入小学教师岗位但基本无法直接入职,学校还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对其进行再培训才可以上岗。这说明教育学课程教学与小学教师职业要求的标准存在差距,导致差距的原因主要在于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以往“教育学”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比较单一、片面:平时成绩的考核、评价即过程性评价只占30%,而且以理论性问答作业为主要形式,期末成绩的考核、评价即结果性评价却占到了70%,而且以闭卷考试为主要形式。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既不能调动学生重视平时学习、实践动手的积极性,更难以发挥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的引导作用,不利于学生作为未来合格小学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因此,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必须紧密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构建一整套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落实的多方位、立体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落实让学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学课程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即让学生达到小学教师的上岗职业标准。将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评价比重增加到40%,而且要增加考核形式,如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讲课、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实训分析作业等,意在指导学生重视和加强平时学习表现和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同时,将期末成绩的考核、评价比重减少至60%,并且要更新考核形式,如面试(口试)两道“小学教育现象”材料分析题,让学生提早接受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面试环节的“5分钟两道必答材料分析题”的训练,最终体现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职业素质、職业技能培养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坤庆.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1(7).

[2]陈惠津.教师资格国考制度下教学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评论,2016(9).

[3]董新良.高校院校《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7(5).

[4]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探索——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例[J].荆楚学报,2016(3).

此篇论文为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第四批院级“教改实验课”项目(项目编号NMYJK20180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教育学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