佀冬梅 张晶 刘春媛
摘 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本文针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从更新教育理念、设置合理专业、营造良好氛围、刚柔并进管理优化教师队伍及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研究提供有效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创新能力 培养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研究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高校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虽然高校人创新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初见成效,但是仍旧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目前,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这是阻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管理的重要因素。高校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单一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单一、课程结构单一、过于重视高校的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些阻碍了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考试制度影响深远。
受到我国客观因素的影响,考试制度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深远。部分高校在开展教学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以考试制度为衡量标准,导致教学模式受限。过于重视学生的卷面成绩使得课堂氛围枯燥,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创新能力难以提升。
(三)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旧存在。
目前,仍旧存在部分高校延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认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做太多改变,仅仅对原有的课程进行简单的更新,高校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流于表面。这类高校主要存在于教育观念相对落手的城市,由于自身硬件设置不足,软件设施能力弱,导致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艰难。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方法
(一)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机制。
现如今,企业对创新的重视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改革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时代高校要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从自身出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机制。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教学中高校重点传授“理论知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高校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三方面全面发展,为了适应“互联网+”背景下产业大融合的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需要着力培养多样化、应用型的人才,这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设置合理专业,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坚持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高校在保证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第二,扩大课程范围。由于某些高校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与自己喜欢的专业失之交臂,加之部分高中生高考报志愿时没有心仪的专业,所以在大学专业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擅长的领域。高校在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因素,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设课程,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1]。
(三)营造良好氛围,弘扬创新精神。
高品质的学术氛围及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研究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自由的学术空气,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术思想和探索精神。但凡名校,对于校园文化都十分重视,在学校的发展中鼓励学生追求真理、支持创新。因此,要想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高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学术人才及科学泰斗成长的摇篮。关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需要从以下方面出发。第一,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高校通过对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学校的硬件设置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第二,增加对软件设施的投入。这里提到的软件设施,指的是高校需要提供学科之间的交流于互动的机會,鼓励各种学派之间机型交流,相互切磋学术思想,打造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身的看法。高校在培养人才创新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第三,举办相关讲座论坛。近年来,名人进入高校讲座越来越常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可以通过邀请著名的专家学者进入校园举办讲座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眼界。
(四)刚柔管理并进,营造创新空间。
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在教学管理方面引起重视,只有将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
高校要创造良好的创新空间,必须制订科学的管理计划,适当增加选修课程数量。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选课的过程中要加以辅导,必要的时候提出相关的建议。增设选修课的数量有助于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达到培养全面型、高素质的人才的目的。在学制问题上,高校可以采取弹性的管理制度,对于一些文化课成绩优异、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在学分修够的前提下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当然,对于一些受到某些原因而难以顺利毕业的学生,高校可以适当放宽政策,延后学生的毕业时间。
(五)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扎实的专业基础是高校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关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并且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高校教师可以在课下通过学习专业书籍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只有教师的专业素质过硬,才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第二,实施竞争机制。实施竞争机制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高校教师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少,但是论文的原创度有待提升。究其原因,是教师的能力不足导致。因此,高校需要实施聘任合同制优化教师队伍,做到有能者居之。
第三,注重教师的道德修养。即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再突出,如果其道德败坏,也是不配担任教师这一称号的。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对于优化教师队伍具有重要作用[3]。
(六)挖掘学生潜能,注重个性培养。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研究的需要挖掘学生潜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以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新时期下,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都需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促进作用。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受家庭教育、个性差异的影响,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接受程度有所不同。要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研究,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个性化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不受重视,使得教学效率一直难以提升。实行个性化教育需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岗位的需求,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
三、结语
高校創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单纯的理论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革新管理模式、优化教师队伍,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涛,程明.地方高校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动力机制建设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6(05):58-61.
[2]史慧.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5.
[3]孙灵霞,魏涛.文化养成教育在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其实践机制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17):80-81,83.
[4]袁川.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学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研究》(编号:GBB1317139)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