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兰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0-00-01
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主导力量,两者相互依托,互为促进。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市场保障。
时下,在全县上下加快推动融入凯里城市经济圈、雷公山苗族文化原生态旅游经济圈进程,强力推进革一工业聚集区建设和打造“苗族文化生态旅游城”的大环境下,给革一乡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但是,如何看待革一工业聚集区带来的机遇,正确审视革一自身资源优势,进而依托工业聚集区建设拉动革一城镇化发展,积极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利益双赢,全力打造新型现代化城镇,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是当前值得深思的一个课题。
一、革一工业聚集区建设给革一带来的机遇
革一工业聚集区作为凯里经济开发区的重要工业组团,其建设和发展与今后革一镇区建设密不可分,革一乡必须从发展的角度正确看待革一工业聚集区带来的机遇。
1.政策机遇
州委州政府将革一工业聚集区作为凯里城市经济圈的重大工业布局来调整,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强力推动革一工业聚集区建设进程,把革一工业聚集区建设成为凯里城市经济圈的新兴工业经济区,从而推行革一建制镇工作,为革一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步伐赢得了主动。
2.区位优势
随着革一工业聚集区建设外连路网的实施,打通革一至谷陇二级公路和镇台旅游线“截弯取直”二级公路改造两条大动脉,革一的区位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3.城鎮功能
革一工业聚集区建设,在供水、供电和污水、垃圾处理方面,包括新建的35KV变电站、聚集区供水及污水、垃圾处理工程以及正施工的电力网改工程均兼顾镇区协调规划建设,从而有效促进城镇功能的提升。
4.产业链延伸
革一工业聚集区规划以德立农场为中心,以生态食品加工区、旅游商品加工区、民族纺织制造区、新型制药园区及建材工业园区等“一心五区”结构模式,与周边江边、北方、西南、新寨、后哨、屯上等村种养殖业、矿山开采等产业形成整合,延伸了产业链,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拉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二、革一的自身优势
通过近十年来的建设与发展,革一在地理条件、产业开发上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形成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在资源和发展动力。
1.地理条件
革一地处镇(远)台(盘)旅游环线腹部地段,是台江、黄平、凯里三县市结合部,距离台江县城和州府凯里41公里,距历史文化名城镇远55公里,距省府贵阳250公里,上台江和凯里仅需半小时,北上贵阳也仅两个半小时,交通便捷,通讯设施完善。
2.产业优势
依靠科技创新,革一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目前,已建成金秋梨生产基地5000亩,优质枇杷、油桃基地1500亩,杨梅基地100亩,葡萄和李子基地300亩,新建种桑养蚕基地1500亩。革一的果品尤其是革一枇杷、油桃享誉省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境内一年四季均有不同果品产出,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果园之乡”。
3.潜在资源
革一是个农业乡,土地广阔,物产丰富,有硅、钼、铅锌矿等丰厚的潜在资源,也由于岩溶地貌的影响,大塘溶洞群、天然水库及桃树板自然风光等开发前景可观。同时,境内烂塘水库以及将蓄水发电的岩寨电站库区开发,事必成为革一乃至台江水上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新亮点。
三、依托革一工业聚集区打造新型现代化城镇
当前,革一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机遇需要紧紧抓住,挑战需要认真应对。因此,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州、县两级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以建设革一工业聚集区为载体,加快推进新型现代化城镇建步伐。
其一、更新观念,加快发展,服从并服务于革一工业聚集区建设。要牢固树立“建设工业聚集区就是建设革一,建设工业聚集区就是发展革一”的理念,转变思想,加强协作,协调做好革一工业聚集区建设外连路网、土地确权、电力通讯建设及园区移民搬迁动员工作,为革一工业聚集区建设提供人力物力支持。进一步加强对建设工业聚集区的目的、意义及给当地带来好处等的宣传教育,增进乡干部职工、周边村寨村组干部、村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积极营造“人人关注聚集区建设,人人参与聚集区建设”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社会环境。
其二、抓住商机,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围绕革一工业聚集区“一心五区”建设,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培育和壮大后续支柱产业。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在巩固现有5000亩金秋梨和1500亩枇杷、油桃的基础上,着力实施“精品果园计划”,促进增产、增收、增值、增效。同时,面向市场,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发展蔬菜、西瓜、养猪、养羊、养鱼等种养殖产业,积极给革一工业聚集区提供生态肉食和绿色食品。二是抢抓国家东桑西移的历史机遇,以广西汇利丰丝绸有限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形式,近年内规模发展种桑养蚕基地3000亩以上,使之成农民增收的又一大支柱产业。三是树立招商引资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出路的思想,以革一工业聚集区为平台,切实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以土地置换或经营土地,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扩大招商引资,挖掘开发利用硅、铅锌、钼等矿产资源,积极筹建革一工业聚集区建材工业园区生产原料基地。四是继续举办梨花节和枇杷节,大力弘扬革一地区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积极推介山丙大塘天然名水、白方溶洞群、桃树板自然风光、烂塘水库休闲垂钓等旅游开发项目,抓住国家能源建设,特别是岩寨电站建设这一大好机遇,扩大库区旅游服务业的规模,大力发展农业观光、苗寨风情、溶洞观光、洞藏开发及水上娱乐等乡村文化生态旅游业。力争把革一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绿色生态安全的人文、自然、环境较佳的新型农村休闲集散地。
第三、强化设施,推行建制,精心打造革一小城镇特色。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确立以建制镇为中心,公路沿线旅游村寨为重点,其它村寨为支点的小城镇建设思路,着眼于“精、圬、美、优、特”的建设追求,精心打造革一小城镇特色。一是在实施革一至谷陇、镇台旅游环线“截弯取直”二级公路改造的同时,争取资金支持,开工建设革一至小农场镇台线改道工程和排生—新寨—台水—南匠岩寨电站库区旅游环线、小农场—江边—茅坪—清水江旅游环线扩宽油路改造,争取实施通村油路建设,构筑“一纵一横一环”发展格局(一纵:沿镇台公路发展主轴线,一横:沿革一至谷陇公路发展主轴线,一环:沿规划通村四级路形成环装发展次轴线)。二是结合革一工业聚集区“三通一平”建设,加强协调,加快推进聚集区和镇区电力、通讯、供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配套实施镇区路灯、排污等设施,不断增强和完善城镇功能。三是坚持“统一规划、一个模式、突出特色”的原则,开工建设乡汽车站、农贸市场、加油站、文化服务中心、敬老院等一批独具苗族风格的标志性建筑物,立足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实施,建设镇区集苗族民居、刺绣服饰加工、商贸接待一条街,着力增加城镇人口和提升城镇品位。四是坚持新农村建设与整村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有组织、有计划在12个行政村打造一批以小青瓦、美人靠等苗家吊脚楼。五是积极做好建制镇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申报,加快推进革一建制镇进程。依托革一工业聚集区建设推动革一城镇化建设,发展工业,反辅农业,逐步形成镇区屯上村、田坝村、大寨村以城镇建设为中心,辐射带动东北面后哨村、江边村、茅坪村以西瓜、枇杷、种桑养蚕、硅矿、钼矿开采为主,西北面新寨村、北方村、西南村以种桑养蚕、铅锌矿开采、溶洞群自然风光旅游为主,西南面台水村、排生村以网箱养鱼、养鹅、养鸭、水上休闲娱乐为主的新型现代化城镇产业带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