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明 张建凤
(1.青海省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 互助 810500;2.青海省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 互助 810500)
小麦白杆病主要发生在我国四川北部、青海、甘肃及西藏高寒麦区,主要为害叶片和茎秆。小麦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常见有系统性条斑和局部斑点两种症状。系统性条斑型叶片染病从叶片基部产生与叶脉平行向叶尖扩展的水渍状条斑,初为暗褐色,后变草黄色。边缘色深,黄褐色至褐色,每个叶片上常生2~3个宽为3~4mm的条斑。条斑愈合,叶片即干枯。叶鞘染病 病斑与叶斑相似,常产生一规则的条斑,条斑从茎节起扩展至叶片基部,轻时出现1~2个条斑,宽约2.5mm,灰褐色至黄褐色,严重时叶鞘枯黄。茎秆上的条斑多发生在穗颈节,少数发生在穗颈节以下1~2节,症状与叶鞘相似。局部斑点型叶片上产生圆形至椭圆形草黄色病斑,四周褐色,后期叶鞘上生长方形角斑,中间灰白色,四周褐色,茎秆上也可产生褐色条斑。
针对2015年和2016年互助县小麦白杆病等病害在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现状。2017年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进行小麦播前拌种试验。为全县小麦白杆病等种传病害的防治提供药剂及拌种技术依据。
(1)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江苏剑牌农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江苏瑞邦公司生产);(3)44%三唑酮悬浮剂 (江苏剑牌农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瑞士先正达公司)。
2.2.1 试验设计。(1)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10ɡ拌15kg小麦种子;(2)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40ɡ拌15kg小麦种子;(3)44%三唑酮悬浮剂 20ɡ拌 15kg小麦种子;(4)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30ml拌15kg种子;(5)空白对照(CK)。
随机区组设计,共设5个处理,三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15㎡。长 5m,宽3m,株行距20㎝,每行种植22ɡ小麦种子。
试验地点在威远镇卓扎滩村。试验只进行锄草、施肥等常规管理。
2.2.2 施药方法。于播前30d进行拌种。先将称好的农药对适量水稀释后,将种子放在塑料袋内,加入稀释后的农药拌种,至种子处理剂完全覆盖种子表面为止。其中44%三唑酮悬浮剂、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后进行闷种30d,其余拌种后晾干即可。
(1)生育期及小麦生长发育情况调查。详细调查记载各处理出苗情况及生育期。(2)病害调查。各小区随即调查100株,分别调查各处理小麦白杆病发生危害率。(3)产量调查。收获期每处理取样20株进行考种。成熟收获后,实打测产。分析各处理产量增减情况。
结果见表1。
表1 各处理小麦出苗情况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