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李奕辰
2018年9月12日,纽约苏富比亚洲艺术周五场拍卖完美收官。“琼肯:中国佛教造像”高古佛像专场总成交额达7,513,250美元,但此专场中原本估价最高的唐代石灰石雕佛首却在开拍前被紧急撤拍,这让此次拍卖赚足了话题。而这尊被撤拍的唐代佛首极有可能是出自龙门石窟第1720窟的流失文物。
2018年8月28日,某文物爱好者在群聊时看到“琼肯:中国佛教造像”专场的预告图录后,对这尊唐代佛首颇感兴趣,查阅资料后发现,在由日本汉传佛教研究学者关野贞与常盘大定于1941年联合著述的《中国文化史迹》(原名为《支那文化史迹》)中,有一张龙门石窟极南窟大佛的照片,其中大佛的佛首与苏富比即将拍卖的这尊唐代石灰石雕佛首在形象上十分相似。
之后,又有熟悉龙门石窟的网友指出,书中佛像照片标注可能有误,实际应该是位于龙门西山极南洞北侧,古阳洞南侧的第1720窟。对此《中国文化史迹》中文全译本主编,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院长李星明表示,在对此书的中文全译本进行编撰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拍了两张图,一张是佛本尊,一张是菩萨,它们标的是极南窟,但是实际上照片的内容不是极南窟。我在踏查校记里边已经注明这两个图像不是极南窟的雕像,现在看来应该就是1720窟里边的东西”。
1720窟位于龙门石窟奉先寺以南约100米,目前风化较为严重,窟中主佛的佛首也已缺失。这里离卢舍那大佛不远,又在龙门石窟出口的必经之路上,人流量并不小,但因没有明确的标注,所以很少有游客会专门关注1720窟,就连景区导游对这里也未必非常了解。
《中国文化史迹》中极南窟照片
1955年拍卖图录资料
苏富比拍卖图录中的大佛在视觉上比文献照片中的佛首瘦一些,这也许是由于二者拍摄角度不同,苏富比图录照片为正面平视,而文献照片则为仰视。并且经过实地勘察,将1720窟大佛身首部分各处细节与图录照片进行细致对比后可以发现许多高度一致的地方。这些信息都说明了此佛首来自龙门石窟的可能性非常大。在这里,可以从时代、皮壳、尺寸、断茬、石材等方面来进行初步分析:
佛首极具唐朝时代特征:苏富比撤拍的唐代石灰石雕佛首开脸庄严、眉弓上挑、嘴唇紧抿,庄重而威严,极富唐代气韵,而这样的造像风格在陕西,河南地区十分常见。
皮壳自然,非人为做旧:皮壳简略来说就是表面的附着物状态,人为做旧的皮壳无法真正达到真品那种自然生成效果。而此佛首上敷彩的腻子层、土锈斑以及耳、脖、发髻等处的皮壳都显示出自然的原始状态。
1720窟大佛佛身与苏富比撤拍佛首尺寸比例一致:目测1720窟大佛佛身尺寸约为130~150cm,呈倚坐姿态,佛身下方为须弥座,由此可以推演出佛首高度大致应为70cm上下,而苏富比撤拍的佛首尺寸恰好符合。
断茬部分高度吻合:1720窟断茬为左多右少,苏富比撤拍佛首为右多左少,刚好匹配。细看之下还可以发现,当时应该是用工具将佛首与窟壁连接处垂直打孔后再撬开的。并且,由断茬处露出的青色石头可以看出二者为相同石材。
另外,佛首嘴角下方的凹陷部分;鼻尖处的白点坑;眉弓处的结构线;佛首螺髻的数量和排列方式都与文献照片一致。
苏富比这次撤拍的唐代佛首本应在“琼肯:中国佛教造像”专场中出现,这个“属于”琼肯的专场囊括近千年以来北魏至明代佛教石雕、夹紵乾漆及铜鎏金造像。那么,“琼肯”到底是谁?他何以拥有如此多的中国文物?
琼肯三世
史蒂芬·琼肯三世(Stephen Junkunc三世,1978年逝),为美国芝加哥著名藏家,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幼年随父移民芝加哥。在他收藏的高峰期,藏品高达两千余件,包括中国的瓷器、翡翠、青铜器、绘画和佛教造像等。而他所处的年代也正是中国文物流失于西方世界数量最多的时期。他对中国艺术品收藏一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在自家公司和住处都设立了图书馆用于收藏大量关于艺术的书籍和图录。
20世纪30年代初,琼肯三世的收藏之路正式启程,开始从伦敦各大古董商处寻购中国艺术品中的珍佳之品。他曾入藏过两件汝窑器,而在20世纪40年代的全球拍卖市场上,除去琼肯三世的这两件,汝窑器也就仅仅出现过五次。之后,他手中的一件汝窑在1992年的纽约,以160万美金的天价被香港藏家区百龄收藏,这个价格也成为当时之最。
20世纪40年代,琼肯三世的收藏范围拓展,这一时期他入藏了大量佛造像,至20世纪50年代,琼肯三世对中国艺术品的收藏达到高峰,《芝加哥论坛报》报道称其地堡里藏有大量“珍贵的无价之宝,架上的中国艺术品多得不胜枚举、琳琅满目,集历代之大成,用绣帷、铜器、玉器、陶器、龙袍及漆器等记录着这个伟大国家的辉煌历史”。而这个所谓的“地堡”便是琼肯在位于伊利诺伊州奥克帕克的住所中所打造的一个“地下宝库”,专门用来收藏这些来自中国的艺术品。
琼肯三世对中国艺术品的主要购买渠道就是位于纽约的法国通运公司以及卢芹斋等处。琼恩手中的一件汝窑器就来自于卢芹斋。这次苏富比撤拍的佛首,最早就出现在1955年法国通运公司的图录里。
法国通运公司由民国富商张静江在1903年创办,在西方收藏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通运公司经营中国生丝、茶叶及古董等。而有“民国最大文物贩子”之称的卢芹斋便是张静江的追随者之一。据《卢芹斋传》记载,卢芹斋收购国内奇珍异宝,然后贩卖到欧、美等地,他贩卖的文物涉及青铜器、古玉器,南北朝与隋、唐的佛像,唐三彩雕塑等。据资料记载,经由他手流出国门的文物达到了50万件以上,他自己也号称:“足可以完整见证中国5000年历史的全过程。”最令人痛心的是,在1916~1917年间,卢芹斋以极低价格卖掉了唐太宗“昭陵六骏”石刻中的“飒露紫”、“拳毛騧”与《睢阳五老图》。
卢芹斋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窃贼”,周旋于洛克菲勒、摩根、范德堡等豪门巨贾之间,“是为他富有而有权的客户服务的外国佣人”。但对于欧美收藏界来说,卢芹斋为他们开启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大门,也让他们对中国艺术品有了新的认识。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开始对文物出境审查进行严格管理,这意味着卢芹斋的文物贩卖生意也走到了尽头。《卢芹斋传》中记载:“(国家)立即查封了我收购的大量文物,那一刻我意识到我的中国古董生意做到了头。”
而由此也可以推测,龙门石窟1720窟如此体积较大的佛首的流出时间应该不会晚于1949年。而文献照片中拍摄于1920年大佛还是完整状态。那么1720窟佛首的丢失时间大致应该是在1920~1949年之间。这与龙门石窟有史以来遭劫难最为严重的时期(1918~1935年)在很大程度上相合。
20世纪初,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中国石窟佛雕艺术品开始被国内外不法商人觊觎而偷凿盗取,最终散落于欧美和日本等地。当时的日本学者关野贞在对龙门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后也不禁感叹:“洞窟雕刻的多数佛头,能取下的都被取掉卖给了外国人。”1907~1918年是龙门石窟被大规模破坏盗凿开始阶段;1918~1935年,龙门石窟所经受的劫难可谓“惨烈”。1965年文化部统计,石窟集中的龙门西山被盗痕迹达780多处。据调查,仅破坏最严重的96个窟龛,就有262尊佛、菩萨等主像被盗走,而被毁坏的造像更高达1063尊。
卢芹斋与女儿
进入21世纪,龙门石窟流出的文物开始被陆续追回。2001年4月19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加拿大政府送还中国龙门石窟雕像交接仪式”。一尊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流失海外的罗汉雕像,从遥远的加拿大漂洋过海,终于回归故里。2005年10月23日,又有七件流失的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被送还回国,这七件文物都是国宝,是北魏晚期至盛唐(公元493~756年)中国造型艺术极盛期的优秀作品,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造像极为珍贵,这七件国宝是由美籍华人雕塑家陈哲敬先生从美国一私人藏家手中购得,并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三尊佛头、两尊菩萨头、一尊天王头 像、一尊飞天造像。
既然有以上文物追回的先例,那么,如果此次苏富比撤拍佛首确为龙门石窟1720窟大佛佛首,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依据国际法或国际公约将被盗文物追回呢?季涛认为,此次追索仍存在一定困难:“国际上有两个相关的公约,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1995年6月国际统一私法协会颁布的《关于被盗和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后者确立了被盗文物返还的三个原则:非法挖掘的文物也视为被盗,被盗文物的持有者应该归还被盗文物,被盗文物的善意取得人在归还文物时,有权获得公平合理的补偿。
龙门石窟1720窟大佛佛首已缺失
根据这两个公约追索被盗文物的难度很大。1970年的公约不适用于公约生效前被盗或者非法出境的文物;而1995年的公约规定文物追索要求‘在任何情况下,自被盗时起50年以内提出。’超过50年后的文物追索就不受公约保护了。”
可见,这件疑似出自龙门石窟1720窟的唐代佛首未来是否能顺利回归故里,重新安置于原本的佛身之上,仍是个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