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拉与库姆孜研究综述

2018-10-29 02:24邹莉娟
新疆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柯尔克孜族库姆哈萨克族

□ 邹莉娟

库姆孜与冬不拉

哈萨克族与柯尔克孜族都是新疆游牧民族,两个民族长期共存于新疆这片宽广而又富饶的大地上,经过历代游牧生活的沉淀、积累、发展,形成了各自丰厚的草原文化。其中冬不拉和库姆孜分别是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乐器的杰出代表。这两种乐器在各自的民族中都有着较高的地位,比如“牧民心中的夜莺”①,比如“没有库姆孜参加合奏的乐曲,不称其为柯尔克孜曲”②,再比如“库姆孜琴曲是柯尔克孜族语言的化身③。”

为了对冬不拉和库姆孜有更深入的了解,笔者收集了建国以来有关冬不拉的研究、介绍类文章大致32篇。其中讲述冬不拉历史溯源及地位的文章5篇,冬不拉与其他乐器比较研究的文章4篇,讲述冬不拉现状的文章3篇,有关冬不拉乐器的制作与发展的文章8篇,“阿肯”歌手研究9篇,其他(包括评论、综述、游记、传说故事、见闻、采访录等)3篇。收集有关库姆孜研究、介绍类的文章13篇,其中讲述库姆孜历史溯源的文章2篇,库布孜弹唱的社会功用1篇,库姆孜的研究现状2篇,库姆孜奇3篇,乐器的制作与发展2篇,其他(包括评论、综述、游记、传说故事、见闻、采访录等)3篇。

一、有关冬不拉和库姆孜的历史溯源研究

冬不拉这三个字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呢?冬不拉是这种乐器的读音,其中“冬”是指乐器的声音,“不拉”是定弦的意思,所谓“冬不拉”就是指弹拨乐器;还有一种说法,“冬”是指粗糙的木刻,“不拉”是张弦的意思,“冬不拉”就是指一种挖空了的木箱上张有弦的器物。④

冬不拉在哈萨克族有着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就与游牧民的生活的朝夕相伴,也是哈萨克人的文化象征符号。关于冬不拉的起源,有几个不同的传说故事,毛继增在《冬不拉》这篇文章中详细地介绍了冬不拉起源的传说故事和冬不拉的制作工艺。对于冬不拉的起源尚没有确切的记载资料,只是从民间发现了有关于冬不拉起源的三个传说故事。第一个故事讲到了一位哈萨克人自己做琴,也就是现今冬不拉的前身。第二个是“风干羊肠”说。第三种说法是上述二者的结合,说一位牧民听到树上风干羊肠的美妙声音后,回家自己做成了一把冬不拉琴。王建朝所作的《冬不拉,哈萨克音乐文化的族群记忆》一文中也是讲述了同样的传说故事,并且认为,尽管民间传说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是羊肠震动的发生原理跟人用手拨弦的原理相似,所以对这种说法需要慎重考虑。而《冬不拉艺术的研究现状和理论思考》一文中,在通过多方面的文献考证,证明早在一千年前冬不拉就已经出现。随着专家学者的不断挖掘、考证,对冬不拉的起源将会有着进一步的了解与发现。

库姆孜,其含义是一种美丽的乐器。民间有句俗语,“伴随着你生与死,是一把库姆孜琴”,由此可见库姆孜与柯尔克孜族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柯尔克孜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关于库姆孜的起源,《柯尔克孜族传统乐器——库姆孜》,一文中介绍,早在汉代时就已有了库姆孜,那时出现的“浑不似”,极有可能就是现在库姆孜的前身。作者通过库姆孜在不同地域流传,证明了自古以来库姆孜就陪伴在柯尔克孜族群中。《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艺术库姆孜的起源、表演形式与风格特征》一文中,阐述了库姆孜同冬不拉一样,没有确切的起源时间和起源地域,只有四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非遗传承人为小学生上冬不拉弹唱课

有关于这两种乐器起源的传说故事,虽然细节有异,但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提到人们听到挂在树上风干了的羊肠被风吹时发出的“天籁之音”,这种所谓的羊肠与树木之间震动而发出声音的乐器应该就是最早的冬不拉和库姆孜。

二、冬不拉和库姆孜的形制与改革

乐器是音乐的载体,音乐的传播离不开乐器的承载,而乐器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以及音色逐渐趋于完美,使得后人能更好地享受现代音乐的成果和感受原始的音乐风貌。冬不拉和库姆孜的不断改革就是最好的证明。

冬不拉属于弹拨乐器的范畴,最初的冬不拉制作工艺十分简单,用一款完整的红柳木挖削而成,掏挖出共鸣箱,蒙上白松当面板,面板上张两弦,弦就是风干了的羊肠,再加上音品,一把简单的冬不拉就算制成了。毛继增在《冬不拉的制作与改革》一文中对冬不拉乐器部件的名称、传统的制作方法、传统乐器的类型以及乐器的改革、新的制作方法、新的乐器类型都有着简单的介绍。在木料选择方面有:红柳木、松木、杏木、核桃木以及桑木。不同的制作者和演奏者对木料有着不同的选择。在制作时,琴杆、琴箱、面板以及音品的制作顺序也极为讲究。文章中特别提到,哈萨克人对冬不拉乐器制作主要有两条评判标准,一是音量:因为冬不拉的声音都普遍较小,所以音量的大小成了冬不拉制作的标准;再就是手工细致,要求乐器的表面要光滑,表面越光滑的冬不拉则越好。刘卓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冬不拉制作传承研究——以国家级传承人阿迪力汗·阿不都拉为个案》一文中,对冬不拉的制作工艺也有着详细的介绍。细致到对冬不拉共鸣箱的制作、琴杆琴头的制作、面板以及琴轴、琴弦、琴码、品位的制作。让读者对冬不拉的制作工艺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后续冬不拉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在改良冬不拉的制作工艺中,作者主要讲述了阿迪力汗·阿不都拉先生对冬不拉的改革方案,力求借鉴国外,推陈出新。冬不拉的改革主要是对共鸣箱的改革,改变其大小,从而改变其声音音域的大小。乐队用的冬不拉也有所改革,面板由松木改为了山羊皮,由塑料弦改为了钢丝弦,在连弹奏时也开始借助拨片,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冬不拉的音色有了极大的提升。不仅如此,文中还提到冬不拉需求者对这一系列改革的反馈。这样会对冬不拉的改革起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冬不拉可以更好地向前发展。

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人民生产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库姆孜属于弹拨乐器的范畴,是柯尔克孜人最喜爱的乐器,从古至今也发生了许多变化,马惠敏、徐梅、哈里旦共同写作的《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艺术库姆孜的起源、表演形式与风格特征》一文,介绍了库姆孜的变化制作步骤以及流传至今的库姆孜种类。还特别提到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库姆孜的形制也发生着一定的改变,定弦也根据曲目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万雪玉《社会变迁与柯尔克孜族乐器传承》一文中,除介绍传统乐器的制造材料、乐器的制造顺序和在长时间流传中发生的变化之外,还详细介绍了库姆孜在造型外观等方面存在地域性传统和差别,地域不同,用弦、面板的材料、琴箱琴首的形状皆有不同。

在经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后,笔者找到了冬不拉和库姆孜在形制上的异同点。两种乐器在形状、演奏方式、制作材料、乐器的大小等方面皆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些许不同:冬不拉有品,而库姆孜无品。日本学者林谦三著的《东亚乐器考》一书中指出,王昭君从匈奴带回来的“浑不似”极有可能就是库姆孜,因为库姆孜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浑不似”的特点,只是在乐器的形制方面发生了变化。而冬不拉则是吸收了“浑不似”和库姆孜的特点,形成的一种衍生乐器。所以说,冬不拉和库姆孜属于同源变体,又是同源异流。

三、阿肯和“库姆孜奇”的研究

民间歌手是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主要载体。乐器的发展离不开艺人的弹奏,他们通过自己的演奏使得传统乐器得以流传至今,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冬不拉的留存,离不开艺人的弹奏,哈萨克人将抱着冬不拉弹唱的艺人称之为“阿肯”。正是有了阿肯世世代代的弹唱,才使得冬不拉得以代代流传,他们既是演奏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准确地说,“阿肯”一词是专指“阿依特斯”诗人或者歌手的专用名称,其引申含义是指出口成章的人。⑤在古那尔·艾则孜《哈萨克民间阿肯弹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一文中,对阿肯有着详细的介绍。文中讲述了一个好的阿肯需要具备哪些优秀的才能,而只有那些德高望重、出口成章、才思敏捷、对事物具有一定把握能力的并且集诗人、歌者、说唱人、演奏者于一身的人才能成为阿肯。文章中还介绍了在哈萨克历史上卓越的阿肯:哈萨克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奠基人阿拜·库南巴依;文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阿肯:艾赛提·奈曼巴耶夫;20世纪最杰出的阿肯:唐加勒克等人。这些阿肯对哈萨克的民族文化和冬不拉的发展都起到极大促进作用,是哈萨克民族文化流传和发展的有力推手。

冬不拉演奏

库姆孜的弹唱歌手在柯尔克孜族中称之为“库姆孜奇”。《浅谈库姆孜在柯尔克孜族群中的文化地位》疑问中介绍,“库姆孜奇”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弹奏库姆孜的乐手;第二种指的是弹唱库姆孜的人。这样看来,只要能拿起库姆孜弹奏弹唱的人,无论技艺的高低都可以称之为“库姆孜奇”。这一点与哈萨克族的“阿肯”有很大的不同。文章中介绍了“库姆孜奇”通过表现力强、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内涵,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视听盛宴。除此之外,库姆孜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的伴奏乐器,使得“库姆孜奇”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赢得人们的普遍尊重。“库姆孜奇”在柯尔克孜族的民俗活动、库姆孜文化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阿肯和“库姆孜奇”在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文化中承担的使命大体相同,都是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创作者,高超技术的展现者,以及音乐的承载者。所有的“阿肯”在哈萨克族中都是德高望重,有着极高地位的人,除了负责演奏冬不拉之外,还有着主持事理的作用。而“库姆孜奇”则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要会演奏库姆孜者均可称为“库姆孜奇”。

四、冬不拉与库姆孜的现状与传承

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浩如烟海,渊远流长,受到各族人民的广泛热爱与珍视,是历代劳动人民口头创作与传播的艺术结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冬不拉和库姆孜在我国流传久远,伴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世世代代的游牧生活,承载着两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蕴育着极其珍贵的人文价值。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冬不拉的研究、传承,《冬不拉艺术的研究现状和理论思考》一文,以冬不拉的历史研究为基点,对冬不拉形制、冬不拉的演奏形式、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视角:第一,大量文献都说明地域、人文等因素对冬不拉的诞生、形制以及发展都有影响,但是却没有获得准确的信息。第二,文献中没有体现乐曲的曲式、调式和音阶变化会根据歌词的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第三,对于冬不拉的学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冬不拉的演奏技巧、弹奏方法全都是哈语文献,教学也是口传心授,对于其他民族的人们学习冬不拉的弹奏有很大的局限性。《非物质文化遗传视野下的冬不拉制作传承研究——以国家级传承人阿迪力汗·阿不都拉为个案》一文,着重介绍了冬不拉制作的传承。从冬不拉制作的“非遗”价值,哈萨克族冬不拉制作传承发生的变化及冬不拉制作传承的保护等三个方面阐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冬不拉制作传承现状的思考。

库姆孜演奏

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特有的民族乐器,是柯尔克孜人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柯尔克孜族的文化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政府也加大对其保护与传承力度,据《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艺术库姆孜的传承现状及发展策略》一文中介绍现在比较常见的两种传承方式是:政府的积极作为和民间艺人的推动。这两种传承方式相得益彰。作者在文章中也谈到了制约库姆孜发展的几个问题:随着柯尔克孜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年轻人没有健全的传承机制;现代教育模式对库姆孜发展的冲击。对以上问题,作者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就库姆孜现有的传承方式、面临的问题、解决措施、库姆孜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让读者有了更深的认识。总的来说,冬不拉和库姆孜的现状大同小异,在传承方面二者可以互相借鉴,因而少走弯路,加快民族音乐发展的进程。

总之,对两个民族中分别占有重要地位的冬不拉和库姆孜进行全面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仅汇集了两种乐器研究中的部分学术成果,为今后两种乐器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注释:

①来自哈萨克族民间俗语。

②依斯哈别克·别先别克,《柯尔克孜族传统乐器——库姆孜》[J],《金荟萃》,第23页。

③来自哈萨克族民间俗语。

④ 毛继增,《冬不拉和冬不拉音乐》[J],《音乐研究》,1980,(03),第74页。

⑤莱再提·克里木别克,《新疆哈萨克阿肯弹唱的形式、内容和保护》[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04)。

(本文图片由蒋建斌提供)

猜你喜欢
柯尔克孜族库姆哈萨克族
新疆民族民间音乐简析
写作教学中融入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策略研究
哈萨克族小学生识字策略探究
柯尔克孜族的灵魂伴侣
——库姆孜
价值190亿美元的坚持
一头“杀人鲸”的悲惨一生
家乡的茶
一头“杀人鲸”的悲惨一生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哈萨克族毡房中的数学及天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