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
结核病(tuberculosis, TB)是通过呼吸道传播, 有潜伏期且易感染青年人群, 并在发病后呈“阶梯式”、“进行性”加重并最终导致组织坏死、凝血及纤溶功能障碍及剧烈变态反应的一种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性、缓发性传染病[1]。因其易传染性、多侵犯性、可继发感染性、易耐药性及高致残致死性,加之缠绵的病程、高额费用及预后较差, 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因此, 及时做出诊断、明确判断类型及高效确切的预估病情进展, 是治疗本病的基础和关键。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通过对结核病患者血清中相关凝血功能特异性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比较不同分型结核病之间凝血功能的差异,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旨在提供更多思路及线索。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参照《国际结核病控制条例》和《中国肺结核病诊断标准》[2], 筛选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508例明确诊断为结核病且“活动性结核病变”患者作为结核病组, 经过细菌学、病理学及胸部X线等检查确诊。患者中男315例, 女193例, 平均年龄(41.16±1.56)岁;其中330例肺结核或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作为A组, 7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作为B组, 64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作为C组, 4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D组。所有患者均排除肺外结核、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慢性炎症、自身免疫病等其他疾病及生理障碍、特殊时期、精神病等患者。另取同期214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 经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排除肺结核病、乙型肝炎(乙肝)、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118例, 女96例, 平均年龄(40.57±3.45)岁。结核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结核病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针对病程、病位及分型等特点给予相应对症治疗。两组均进行血清凝血检查, 血清样本均在早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所有血清样本均由本试验参与各科室的培训护士统一抽取, 对所有血清样品姓名、性别、年龄、住院诊号、采集时间、诊断结果等信息并统一编号。采用5 ml抗凝真空采血管, 4℃ 12000 g离心静置后血清样本10 min, 吸取上层清液, 以50 μl EP管分装15管, 保存于无RNA酶离心管中, 于-80℃冰箱储存备用。将所有数据录入本院科研基地的临床报告数据库系统, 进行第三方统计分析。
1.3 观察指标 采用Backman CA-50半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血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 凝固法测定PT、APTT和TT;Clauss法测定Fbg;Ac.TidffZ血球分析仪统计PLT。比较两组及结核病组组内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核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PT、APTT、Fbg、PLT水平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病组中A组TT为(27.58±7.16)s、B 组为 (27.19±3.11)s、C 组为 (26.43±4.57)s、D组为(28.43±3.77)s, 明显长于健康对照组的(11.43±1.6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PT、Fbg水平、C组血清TT、PLT水平及D组血清APTT水平与其他不同分型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
表1 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
注:与结核病组比较, aP<0.05;与结核病组不同分型组内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PT(s) APTT(s) Fbg(g/L) TT(s) PLT(×109/L)结核病组 A组 330 24.16±1.56 16.92±1.37 6.52±0.07 27.58±7.16 260.72±25.37 B 组 72 21.43±3.88b 13..44±1.69 6.11±0.08b 27.19±3.11 261.08±19.96 C 组 64 23.43±9.85 21.00±9.83 6.84±0.04 26.43±4.57b 241.94±31.55b D 组 42 26.24±6.89 27.59±0.54b 6.43±0.02 28.43±3.77 261.03±27.60健康对照组 214 20.07±3.85a 25.28±2.77a 2.43±0.05a 11.43±1.61a 121.43±10.97a
我国最新几项流调结果显示[3], 每年新发各类型结核病患者已达93万例, 病死率高达5.6%, 其中80%均为肺结核患者, 随着环境污染加重、艾滋病快速传播及病毒不断变异,结核病发病率强烈增加防控形势越发严峻。目前临床治疗均遵循“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原则, 并证实多学科联合用药是最优途径[4-7]。近年来, 普遍应用细菌学检测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但由于培养时间长, 无法早期控制传染源, 无法建立高效的生物标志物新诊断方法, 这些因素均导致对本病干预失败[8-10]。
本研究表明, 结核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PT、APTT、Fbg、PLT水平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核病组中A组TT为(27.58±7.16)s、B组为(27.19±3.11)s、C组为(26.43±4.57)s、D组为(28.43±3.77)s, 明显长于健康对照组的(11.43±1.61)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PT、Fbg水平、C组血清TT、PLT水平及D组血清APTT水平与其他不同分型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否与治疗效果相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