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野菇鲜美的滋味,丰富的营养,以及神奇的疗效,始终在人们口耳之间不断流传。不过,误食中毒、让农民、林业人员头痛的植物病害等,却也都是它们的杰作!近年来人们对菇的特性越来越了解,更加认识到菇对我们而言,其实是益处多于坏处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菇和我们之间亦敌亦友的奇妙关系吧!
菇类在饮食上的利用,我国可谓始祖之一,早在战国时期的《列子》《吕氏春秋》等文献中,就有关于菇类栽培与食用的记载。南宋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陈仁玉所撰的《菌谱》一书,是中国第一部食用菇类的专书。
《本草纲目》内有相当丰富的药用菇类记载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菇类栽培的技术有了长足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市面上食用菇的种类越来越多,价格也就越来越亲民,例如以往被列为珍品的香菇、白木耳等,现在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不过,目前仍有一些食用菇因属于外生菌根菌,必须在自然环境适合时才能采集到,因此产量少,价格相当高,例如法国料理中的松露(黑块菇)便是相当珍贵的食材。
除了饮食上的应用外,菇类在药用或保健上的益处也是有目共睹的。许多东方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自古便流传着许多菇类的神奇疗效,而明代李时珍所著的药典《本草纲目》中,更是详载了20多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菇类。直到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才逐步证实这些古老的记载中有些的确具有科学上的根据。所以现今西方国家的民众,也逐渐接受这类知识了。
灵芝具有增强免疫力之保健效果
市面上常见的药用菇包括灵芝、茯苓、冬虫夏草、牛樟芝等。除了以上提到的药用菇类外,目前人类也积极开发菇类在生物科技上的应用,尤其它们在医药方面的潜力更是无限。这是因为在生物界中,真菌(或菇类)的二次代谢产物(或称次级代谢物)是最丰富且多样的,而二次代谢产物则是药物筛选的重要来源(如多孔菌科的牛樟芝便含有抗发炎的樟菇酸A、B、C 及K)。
一般称有毒的菇类为“毒菇”,而英文则以“toadstool”表示,其中“toad”意指癞蛤蟆,“stool”为凳子,也就是形容这些如凳子般的野菇污秽不好吃。没错,毒菇真的就像癞蛤蟆,总让人心生恐惧,不敢亲近。不过你知道吗?毒菇的种类并不算多,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毒菇共有100多种,其中仅有10余种会引起严重中毒。只是毒菇形态多样,不易从外观特征分辨,人们对野菇总还存有疑虑。在中国最常见毒菇为绿褶菇,其他如鹅膏科中的鳞柄白鹅膏也赫赫有名。
模样看似好吃的绿褶菇,却是会让人肠胃不适的毒菇
一般野菇对植物造成的威胁,多半只是使一些多年生的木本树木腐朽,仅有少数具病原性,如灵芝、蜜环菌等,它们会让活树的根部及树干基部腐烂枯死,即所谓的根茎腐病。
不过,也有少数的野菇会造成农作物的大量损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蔬果常见的菌核病,而子囊菌中的核盘菌就是引发此种病害的元凶。
国外利用菇类染色的手工艺已发展多年,最有名的就是将彩色豆马勃制成黄色染料用以染制布料。此外球盖菇科的簇生沿丝伞、齿菌科的翘鳞肉齿菌、口蘑科的黑毛桩菇、多孔菌科的栗褐暗孔菌,也都有着不错的染色效果。
以彩色豆马勃染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