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 为茄科 (Solanceae) 枸杞属 (Lycium L.)多年生灌木,主要分布于中亚地区,具极高的营养保健价值。黑果枸杞极高的营养保健及药用价值,使得国内外市场需求剧增,野生黑果枸杞价格不断上涨,带来了毁灭性采摘,对野生黑果枸杞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研究人员对黑果枸杞的人工培育开展了研究,探索出了扦插育苗、种子繁殖、组织培养等方法,但这些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化应用推广技术。本文针对近年来黑果枸杞相关研究,对黑果枸杞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展望黑果枸杞产业前景进行,以期为黑果枸杞相关研究的深入进行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1 黑果枸杞的引种栽培现状
野生黑果枸杞资源的破坏,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着眼于黑果枸杞的人工栽培。青海、西藏、甘肃等地黑果枸杞种植园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研究者总结出了较为成熟的黑果枸杞苗木繁育与建园技术。马金平等从采穗园的建立、嫩枝扦插育苗、种子繁殖育苗等方面研究了黑果枸杞苗木繁育技术,并从园区规划整治、苗木定植、水肥管理、修形剪枝、果实采摘晾晒等方面介绍了黑果枸杞大田建园和管理技术。
2 黑果枸杞的营养成分及药用价值
黑果枸杞中钾、钠、铁、钙、镁等元素含量较丰富,尤其是K元素含量远高于Na元素的含量,是一种典型的有益于健康的高钾低钠食品,且铁、硒、锌等微量元素含量高于其他水果蔬菜。对野生黑果枸杞鲜果氨基酸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黑果枸杞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EAA)=1.23,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EAA/TAA)=0.55,均超过WHO/FAO的理想模式EAA/NEAA 0.6及EAA/TAA 0.4。
黑果枸杞的成熟果實中富含天然花色苷类植物色素,其主要成分包括飞燕草素、芍药素、牵牛花色素、锦葵色素及其衍生物等。花色苷对眼疲劳、眼底出血、白内障等眼部疾病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同时,高浓度的花色苷对体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所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清除细胞内氧自由基,从而阻断氧自由基引发的过氧化反应和氧化反应,使生物膜系统免受损伤;或是花色苷能够保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起到预防及抑制生物脂质氧化反应的作用。
此外有关黑果枸杞原花色素、酚酸、黄酮和精油等相关活性成分的含量及提取工艺也有一定的研究。
3 黑果枸杞的抗逆性研究
除了极高的要用保健价值外,黑果枸杞对盐渍土壤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野生黑果枸杞多分布于盐碱土和沙地,具有适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特殊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特征,与同属的宁夏枸杞相比,黑果枸杞具有更好的盐碱耐受性。王恩军等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浓度的盐胁迫下,黑果枸杞种子萌发得到促进,但是高浓度的盐胁迫,种子萌发收到抑制;高pH值的碱性盐胁迫更适合黑果枸杞的生长;黑果枸杞幼苗在盐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及生态适应性也表现出碱性盐适应性。
4 黑果枸杞的组培快技术研究
目前,黑果枸杞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相关报道比较少,所选用的外植体均为茎段,采用的培养基有所差异。浩仁塔本等首次对黑果枸杞进行无性繁殖,研究发现,诱导黑果分化的培养基为(1)MS+6-BA 1.0mg/L+NAA 0.2mg/L(2)MS+6-BA 0.5mg/L+NAA 0.2mg/L,15~20d即可诱导出愈伤组织,大约40~45d形成丛生的不定芽,不过繁殖系数并不高;不定芽的繁殖培养基(3)MS+6-BA 0.5mg/L+NAA 0.1mg/L(4)MS+6-BA 0.5mg/L+NAA 0.2mg/L两种培养基的繁殖系数均达到7;生根培养基为(5)1/2MS+NAA 0.1mg/L时,大约20d即可生根,生根率可达88%,炼苗成活率也达到70%。马彦军等研究结果表明MS培养基适于嫩茎段腋芽的诱导与生长;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mg/L+NAA 1.0mg/L;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培养基为MS+6-BA 0.2mg/L;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1mg/L+NAA 0.2mg/L;生根培养基为MS+6-BA 0.4mg/L+NAA 0.2mg/L;生根的组培苗在室温环境中开盖炼苗7d,在温室内移栽到穴盘或合适的容器中,容器中的基质为森林土、河沙及蛭石,其比例为2∶1∶1。胡相伟等采用野生黑果枸杞优良单株休眠枝芽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经消毒灭菌,芽诱导、继代培养、生根培养,进行炼苗移栽,成活率高于 80%。
5 展望
黑果枸杞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及多种活性物质,在医疗、保健等行业有广泛的发展潜力,同时,其抗旱,耐盐碱特性使其在防风固沙、边际土壤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黑果枸杞下游保健产品的开发也具有良好的空间及广阔的前景。
(作者单位:150081黑龙江省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森林工程与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