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托马斯·哈代作为横跨两个世纪的诗人,其诗歌一直有着浓烈的悲观色彩。而徐志摩作为近代中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受哈代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写作技巧还是感情表达,徐志摩的诗歌都与哈代的诗歌有着相似之处,但同时又有不同之处。因此,笔者将通过对比徐志摩的《私语》和哈代的《插曲的尾声》来赏析他们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徐志摩;哈代;异同;悲观主义
作者简介:肖玉玥(1994-),女,汉族,湖南岳阳人,长沙理工大学2016级英语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1
一、背景介绍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诗人、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南部小镇,虽然当时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但是他仍然处于宗教统治的环境之下。因此,宗教烙印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哈代。而徐志摩在留美期间因为深受哈代作品的影响,所以十分尊崇哈代。徐志摩也是最早国内最早翻译哈代诗歌的文人。
笔者选取了《私语》和《插曲的尾声》,这两首诗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从两首诗的不同,可以深究其原因。
二、从《私语》与《插曲的尾声》看相似之处
这两首诗毫无疑问都属于爱情诗,并且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悲观与无奈。首先来看《私语》是如何描述诗人的“悲”:在这一首诗中,诗人的悲戚以及对爱情的悲观不是通过对诗人内心悲苦的直接描述来抒发的,而是通过环境的渲染来抒发心中的悲伤以及对爱情流逝的哀伤。徐志摩用“清冷”、“憔悴”、“怯懦”“将黄未黄”来形容“秋水”、“秋柳”、“秋枝”和“秋叶”,从一开头就奠定了本诗悲观的主基调。并且,徐志摩还用叠词“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情人之间缠缠绵绵的画面,从侧面体现了恋人的爱恋不舍。然后,在接下来的几节诗中,诗人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反复强调“跟着秋流去”,暗示了爱情的逝去就仿佛是秋水的流去,无法挽回,这一腔情思也随之而去。整首诗无一处不散发着悲观忧郁的情绪。
同样的是,《插曲的尾声》也描述了对爱情的惋惜。“我们再也不会沉浸在这段酸甜的过去的时光里,当时看见我们相爱相聚的地方,已经空空荡荡”,这句诗开篇点题,描述爱情,并奠定了伤感的基调。物是人非的伤感更是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莫可名状的失落。今昔对比更是强调了哈代哀痛的内心感受,如后一节所说:“可狂欢的极限之后,苦难在今天判决。”
从这两首诗中,既看到了爱情的浪漫,又体现了失去爱情的悲观。并且诗歌中都都完美地体现了音乐美和建筑美,意境深远,语言华美。
三、从《私语》和《插曲的尾声》看不同之处
但是,这两首诗又不尽相同。同样是悲观主义,一个是“小我”的悲观,一个却是“大我”的悲观。哈代是立足“小我”,后又跳出 “小我”的局限,来探讨时光流逝的自然规律,从而参悟哲理。
徐志摩的《私语》通过对萧条的秋天的渲染,也只是为了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来表达自己的忧郁。诗歌中隐隐的忧伤并不会让人觉得沉重而绝望,甚至会引起读者的一探究竟的兴趣。徐志摩的理想主义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满,爱情的折磨也让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不安。因此,“憔悴的秋柳”等凄惨的意象其实都是诗人内心愤懑的折射。志摩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太多的对社会的关怀,也并未体现对哲理的看透。并且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徐志摩的作品中并没有宗教影响的痕迹,所以缺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这些都是他与哈代的不同之处。
而哈代的《插曲的尾声》恰恰不同,他虽然通过见证爱情的变迁来表达物是人非的哀伤,但是更多的是对“大我”哲理的参悟。哈代的悲观是一种力量,不绝然,也绝不犹豫。“深深的创伤,没有呻吟:破声而笑,但又倔强忍耐。“这一句表达了哈代的爱情观:尽管痛苦难耐,但也应该接受现实并忍受这一份哀伤。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豁达,时间的流逝是自然规律,无法挽回,所以也不應当过分悲伤,沉浸过去而无法自拔。“倔强的忍耐”是对人生悲剧的理性看待,又表露了参透世事的睿智。与徐志摩简单的情绪发泄是不同,哈代的诗更多的是精神的升华,理性的蜕变,因此更加有深度。所以,徐志摩和哈代在诗的境界和人生哲理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如果要深究差异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点:首先,不同的个人经历造成的对人生体验的差异。哈代的人生更加跌宕起伏,他目睹了宗教对人性的压抑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因此哈代的作品中带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再次,其实这种两个民族的差异导致了作品的差异。哈代是处于工业革命的时代变化当中,而徐志摩则是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所处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得作品所要抒发的情感稍有不同。
四、总结
总的来说,徐志摩和哈代都体现了悲观主义,然而在对待“悲观”的不同态度上体现了不同的人生哲理。一个是“小我”之哀伤,一个是“大我”之悲观,一脉相承中又有各自的特点。二者的诗歌皆为优秀的文学宝藏。
参考文献:
[1]徐志摩.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A].徐志摩选集(下)[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徐志摩.徐志摩诗集(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王蕾.徐志摩的哈代情结[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4).
[4]张中载. 托马斯· 哈代——思想和创作[J].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168.
[5]张中载. 重读哈代随笔: 他是悲观主义者吗?[J]. 外国文学, 1984(6):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