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对科学精神素养的融入研究

2018-10-27 10:58吴萍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雨巷人文语文课堂

吴萍

2016年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领域设计素养指标,确立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

文化基础领域的核心素养设计中,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并列相生,成为我们观察学生发展状态的基础内容。学生发展的文化基础领域素养,相对于社会结构的人文与科学关系而言,着眼于个体,而且内涵更有针对性。如果将语文课堂视为学生发展的人文底蕴素养的主要路径的话,那么,科学精神素养的培养则可以开发出语文课堂的新的潜力,有利于提升语文课堂的教育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文化基础领域的良好素养。

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可以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下,建立语文课堂新视野,尤其应在文化基础领域将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整合融汇,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一)理性思维的贯通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深层次挖掘文本内涵,并做到举一反三,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探讨《庖丁解牛》主题内涵时,可联系《寡人之于国也》和《种树郭橐驼传》,多媒体给出如下内容: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庖丁解牛》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种树郭橐驼传》

把三段话放在一起,让学生品读后比较、分析,概括出这些话中共同包涵了道理。学生得出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天道,按自然规律办事。求同归类,是让目标指向明确的有效思维方式。

语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问题能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从而提升自己严谨理性的思维素养,把学生塑造成思维深邃的思想者。

(二)批判品质的引导

中国当前的教育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严重缺失。应试教育背景下要求答案标准化导致语文教学僵化,学生质疑意识的缺失,学生思维趋同僵化。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立足教材,选择可质疑批判的材料,引导学生质疑批判。以《雨巷》为例,如果其主题的解读仅仅停留在爱情层面,未免太过单一。可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思考:一是从诗歌创作背景角度,遵循知人论世的鉴赏原则解读;二是从人生哲理角度,结合较高层次的阅读体验品味。学生得出如下答案:(1)政治主题说,《雨巷》产生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期,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当时的革命青年从火热的革命热情中一下子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雨巷》表达了一代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的心境和追求的迷茫。(2)哲理主题说,“雨巷”喻漫长人生路,“我”即追求者,“丁香姑娘”喻希望或某种成功。“我”对“丁香姑娘”不断地追寻蕴含着“我”不断地争取梦想的实现,而又不断寄托新的希望,这就是一种永无止境的人生追求。《雨巷》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学生在批判质疑中领略到其主题之丰厚,感受到朦胧而又幽深的诗意美。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树立创造性思维观念,树立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意识,不能墨守陈规,要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质疑与批判精神,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探究精神的滋养

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因此,让学生学会勇于探究是语文课堂教学贯彻科学精神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呢?

首先是探究精神的培养。美国《科学教育标准》指出:“有科学素养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接触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出来的一些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探究精神的前提。英国哲学家波鲁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不迷信书本,敢于质疑,摆脱权威的束缚,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其次是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课堂变革。《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交流”六步骤。探究性学习的愿景是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造性愉悦。同时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又培养了独立自主、主动求索、敢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品质,最终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的人。

猜你喜欢
雨巷人文语文课堂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冬季的雨巷
再见雨巷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人文社科
走出“雨巷”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