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华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本文探讨隐喻应用于公众演讲中的功能以及由此带来的表达效果,同时研究如何培养演讲者的隐喻思维和将隐喻应用于公众演讲的能力。
Lakoff与Johnson于1980年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颠覆了传统隐喻理论的主导地位,认为隐喻不只是单纯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Lakoff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指出,“隐喻具有普遍性,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一般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的”。隐喻是人类认知重要和基本的方式之一。据统计,普通的语言交流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都源于
隐喻概念。
隐喻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在日常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但可以用来解释词汇范畴,也可用来解释复杂的科学、政治以及社会问题。作为一种高度组织和精炼的语言艺术表达方式,公众演讲是一种向公众传递复杂思想内容的口头交际形式,其交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其内容具有逻辑相关性。在这种目的性很强的语言形式中,要传递复杂思想内容,很多时候隐喻的表达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个表达目的。
一、公众演讲中隐喻的功能和特点
(一)认知上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隐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简单概念减轻听众的理解负担。人类的认知都是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去发现和理解新事物的。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表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人们通常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概念域上,这样有助于对后者的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应存在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
艺术创作对听众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Viola用掘墓这个具体的动作来映射观众不太熟悉和了解的创作工作,是个很大胆、很有想象力的联想: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在于二者都在挖掘,后者是挖掘尸体,前者是挖
掘故事。
“隐喻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体现了最佳关联原则。隐喻的理解与接受,就是一个听者通过认知语境将接收到的话语建立在新的语境假设上进行关联、激活、选择、推理,最终获得隐喻回话含义的过程。”她的演讲一出来,观众一下被Viola表达的智慧所征服,瞬间成为经典,推特上各路明星观众都沸腾了。
再比如陈秋实在《我是演说家》的演讲《法制中国》中,就把法律比作一种被关在笼子里、专门管理禁区的会咬人的猛兽:“很多朋友可能觉得法律挺可怕的,是吧,你违法,你可能就得坐牢。法律会把你关在笼子里,但是在一个法制社会当中,法律是不应该让人民感到恐惧的,法律才应该被关在笼子里,笼子里面那是法律的禁区,绝对不能碰。笼子外面是自由的世界,我爱怎么折腾你管不着。如果我犯贱,非要把手伸进笼子里,被法律咬掉了,那我活该。但是如果法律敢擅自扩大它的笼子,甚至未经法定程序从笼子里出来,侵犯到了人民自由的生活,那么人民就有權利制裁它。”
将复杂、不熟悉的事物简单化、熟悉化,把一种无法简单说清楚的概念比作一个很好理解的具体事物,人们不得不佩服演讲者丰富的想象力、新颖独特的联想和恰当的表达。法律是约束大家行为的,但是如果行为不当,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就像突破界限会被笼中的猛兽咬一样。面对着不是法律专业的普通听众时,陈秋实要考虑大家对法律术语的接受度,如果都用抽象的术语来表达,势必会沉闷无趣。通过法律和笼中猛兽的相似性关联,听众可以在付出最小努力的情况下,达到最好的理解,从而让演讲取得最好的交流效果。
再如,TED演讲者Tim Urban在《拖延症》的演讲中,就用绝妙的隐喻来替代抽象的概念,达到了很好的即时效果:“两张是有一点不同,两个大脑都有一个理性决策人,但在拖延症患者的大脑里,还有一个及时行乐的猴子……我打开网址,看到自己的脸,我的双眼直勾勾地看着我,大家猜猜这个时候谁醒了。惊慌怪兽像发疯了一样,几秒种后,整个系统全乱套了。这时候猴子——还记得吗,他是最害怕惊慌怪兽的,一溜烟窜到了树上!”
Tim用“及时行乐的猴子”来联想人脑中拖延的力量,而用“惊慌怪兽”来隐喻大脑中控制拖延力量的理智,让听众很好地理解了“拖延症”的机制。恰当地运用隐喻,让演讲成为非常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达。
(二)结构上隐喻使语篇有整体感
Lakoff和Johnson论述了隐喻的连贯功能。隐喻可以超越词句层面,成为篇章隐喻的主要组织手段。从篇章结构来看,隐喻使表达连贯。梁植在《语言的力量》中讲到西方对我国文化压制的时候,用到了战争这个隐喻,贯穿全文,使文章既形象又生动,将上下文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我们在文化上打过翻身仗吗?《舌尖上的中国II》发一个批评我们的文章,不是他们真实的想法,他们是要运用这种武器来对付我们。这么多年来,这场文化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息过。在这场文化的战争中,语言是最有力量的武器……法国的一个学者,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一直处于一个云山雾绕的战斗之中,但你们却没有防御的权利。他说的是一场文化战争……但是我想,在这个文化战争愈演愈烈的年代,为了保护我们文化的底线,保护住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如果有人都应该站起来,如果有国家敢用语言的力量,当面攻击我们的自信和自尊,任何一个中国人,直面他,反击他……我们也要知道,我们的对手,他们送来的那些炸弹,也更多的时候在我们身边炸响……我相信我们今天在座的这么多的媒体朋友,你们一定会坚持更多的你们的原则和力量,保护中国的形象。因为如果我们拿的是步枪,你们拿的就
是核武器。”
文中的“翻身仗”“攻击”“最有力的武器”“反击”“炸弹”“步枪”“核武器”都来自“文化保护是战争,语言是最有力的武器”这个隐喻概念,决定了对文化保护的认识、理解、对待和谈论的方式是由战争概念所构成的,这个结构隐喻贯穿全文,使全文主题突出,连贯流畅。
(三)语用上隐喻使表达生动形象
隐喻作为认知现象和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们通过其他事物来认识某种事物的特征,使人们的语言使用更加简洁、形象和生动,可以使语言幽默风趣,使演讲充满创造性。
比如,蒋佳琦在《我是演说家》中的演讲《退赛声明》中这么说:“我曾经说要在四位导师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得瑟我自己,但是我现在想法已经改变了,在四位导师的肩膀上跳舞我永远都只是一个小丑,我要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像四位导师一样的巨人,这个过程虽然很漫长,但是这就像是一枚鸡蛋,如果从外部打破它只能被沦为食物,而如果从内部打破它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她把成长的过程比如成一枚鸡蛋的孵化,只有像小鸡样从内部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突破自己,化茧成蝶。这个隐喻很形象,使平凡的事物焕发出光彩,联想带来的画面感让听众产生很强烈的共鸣和共情,对演讲者要努力突破自己的意愿感同身受,从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再如,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在《開讲啦》的演讲《做自己才快乐》中,说到梦想的重要,“我始终认为人没有梦想,就像蝴蝶没有翅膀”。蝴蝶没有翅膀无法飞翔,人没有梦想就无法走得远,这是个很通俗好懂的隐喻。
又如,“后来她数学还考0分。我就说“哇,真是太厉害了”,有选择题、是非题,还能考0分,真的是不简单。就像走过一公里地雷区,连一颗都没踩中”,他还把女儿数学考零分比作通过雷区而没踩到雷的好运气来映射数学考0分的坏运气,让人觉得很幽默诙谐、很乐观,让听众觉得这位家长是很开明、很能发现孩子长处的,也契合主题的“做自己最快乐”。
二、公众演讲中隐喻思维的培养
隐喻作为认知工具不仅表达思想,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语言、思维和行为之中。隐喻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验,是人们与外部世界经过多次反复的相互作用,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非命题的具有想象力的抽象结构。公众演讲中隐喻的使用体现了演讲者较高的语言创造能力,会让演讲带上演讲者个人的认知烙印,体现个人智慧和思维方式的特色,是一种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演讲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
和联想力。
演讲的素材源于现实生活,在演讲训练中人们应尽可能广泛地接触和挖掘各种题材的素材,形成观察和分析材料的习惯,善于发现生活中事物的关联和相似性,学习使用隐喻,凸显各种新信息,让演讲的内容变得丰富和生动,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充满智慧与哲理,让演讲充满创造力和思考的深度。
三、结语
隐喻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更是一种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本文探讨隐喻应用于公众演讲中的认知、篇章结构和语用效果,同时认为,在演讲培训中加强隐喻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提高演讲者的语言使用能力,增强演讲的表达和交
流效果。
(湖南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