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错解例谈

2018-10-27 06:03
中学生天地(C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恐惧症群体受众

今年浙江高考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语料(见本刊第44—45页)可谓出人意料。往年的语料选择,往往是从某一文本中截取一段连续的材料,而今年的语料由四则材料组成,且并不出自同一文本,甚至形式都不统一,有文字有图表。

文后设置2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主观题要求同学们根据文本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与往常相似,侧重考查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过去解答这类题往往可以在原文中快速找到相关语段,从中筛选出有效信息,语言上稍加组织完善即可,但今年这道题在原文中是找不到明确的答题相关语段的,需要同学们在读懂所有材料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去分析、辨别哪则材料属于事实依据、哪则材料讲的是理论依据,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总结概括出来。

由上可见,今年浙江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相较以往有了变化。跨文本的阅读,同学们相对陌生,是一种新的挑战,同时,命题也更强调语言运用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而体现了对阅读能力的重视。这种变化反映到答题上,得分情况并不理想。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9题】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4分)

(1)事实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①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

②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

(2)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

②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题目要求概括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首先我们要理解题目考查的概念,知道什么是事实依据、什么是理论依据,这样才好在阅读时进行判断筛选。

对这两个概念同学们应该不陌生,写作论述文时都会用到。事实依据包括具体事例、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和概括。

理论依据包括经典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名人名言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它一般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经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的、断定为正确的观点,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接着再来研读文本,掌握每一则文本的主要内容,运用理性思维去分析、辨别信息,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

材料一是一篇田野调查报告的选段,主要通过被调查者(自然缺失症儿童)的叙述,反映儿童对自然认知及体验的缺失,体现在儿童缺少与自然的接触、不认识自然以及改造小山等对自然缺乏尊重的行为。这是具体的生活事例,揭示了人类应该与自然接触,进而论证自然教育对孩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材料二是调查数据统计图,基于事实的数据统计反映出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进而说明了自然教育需被重视、需普及。统计图下有一个注解,是对“自然教育”的解读,属于理论层面。

材料三、四分别论述了“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会令我们觉得兴奋”。言下之意,“亲生命性”促使我们亲近自然、爱自然、爱生物。这种生命特性的存在,让我们有必要进行自然教育。生物恐惧症是“人的本能之一”,“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因此通过自然教育的学习,可以减轻甚至克服“生物恐惧症”。

可见,材料一、二侧重事实,材料三、四基于理论,它们共同论证了“自然教育的必要性”这个观点。

对材料一、二进行筛选、归纳和概括,可以得出两条事实依据:①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②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

理论依据则要从材料三、四中得出。筛选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理论依据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从自然教育之于“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作用这个角度出发概括,可以得出理论依据②: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两种依据各有两条,每条1分。阅卷时,评分标准放得较宽。

事实依据部分,第一条只要答出“人类要与自然接触”或“我们人类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情感交流”都能得1分;第二条只要答出“儿童、学生亲近自然,和自然进行情感交流”“公司、中老年人、大学生等群体受自然教育不够”或“自然教育受众群体不均衡且人数较少”均得1分。

理论依据部分,第一条只要答出“人类生来就有对生命的爱和恐惧”,或者答出“亲生命性”“恐惧感”也得1分;第二条只要答出“无论是怎样的生物都能使我们兴奋,这有利于我们成长”“自然教育能够使人们爱自然、爱生物”“自然教育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或“克服生物恐惧症需要进行自然教育”,均可得1分。

很可惜,同学们的答案,有的因为读不懂材料或误读材料,答非所问;有的回答不够全面,遗漏较多;有的不明白什么是事实依据、什么是理论依据,将二者混淆;有的停留在筛选信息的层面,仅从原文摘抄句子作答。还有少数同学干脆放弃作答,实在是可惜。

第(1)小题事实依据失分示例

[例1]有一群和“我”一样的孩子喜欢自然,喜欢接触沙漠,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得火热。

【分析】这个回答虽然只答了一条依据,但作者是从材料一、二出发概括的,答题方向是对的。可惜的是,从材料一得出的“有一群和‘我’一样的孩子喜欢自然,喜欢接触沙漠”,并不能证明我们必须重视自然教育。而“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得火热”则是对材料二调查数据统计图的误读。依据统计图,自然教育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而在其他群体,如户外爱好者、公司、中老年人、大学生当中的占比不大且不均衡,从图中无法读出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火热,只能读出发展不均衡、受众群体单一,所以这个回答无法得分。

很多回答像这个答案一样只概括了一条依据,有的是因为看不懂文章,无法概括更多,有的是“据分赋点”意识不够强。一般来说,像这样的小题,每一问2分,至少答两点才能保证回答全面。只答一点很容易因残缺遗漏导致失分。

[例2]人类有“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

[例3]自然教育的群体特征年龄结构偏小;重视自然教育可以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世界观,建立与自然的联结。

【分析】例2除了回答不全面之外,最大的问题是混淆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人类有‘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是从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筛选、概括出来的信息,属于理论依据,而非事实依据。

例3答出了两条依据,都是从材料二得出的,“自然教育的群体特征年龄结构偏小”解读正确,但“重视自然教育可以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世界观,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是从材料二的注释中概括而来,这条注释是对“自然教育”的解读,属于理论层面,不属于事实依据,所以例3只能得1分。

[例4]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

【分析】从材料四看,“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是人类具有“亲生命性”的依据,不是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依据。这位同学不仅答案不完整,仅有的一条依据也因为没有看懂题目的考查指向,答非所问,不能得分。

第(2)小题理论依据失分示例

[例5]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重视大自然,去了解它;我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太少了,对不了解、不懂的东西都会害怕。

【分析】显然,这个答案对文意的理解是肤浅的,甚至可以说是脱离文意、仅凭自我经验得出的,表达也太过口语化,不能得分。

自我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对未知的自然感到害怕”,但文中的理论依据告诉我们,人类具有“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因此我们热爱自然,我们对自然因缺乏了解而感到害怕,所以我们要重视大自然,去了解它,去学习它。假如能将“自我经验”和“亲生命性”“生物恐惧症”等文本材料结合表述,也能酌情给分。

要注意,在阅读文本时,紧扣文本、读懂文本是关键,读出自我是升华,文意和自我经验的整合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例6]人类具有生物恐惧症,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

【分析】从材料四对生物恐惧症的论述文字中可知,“生物恐惧症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因此通过自然教育,是可以减缓甚至克服生物恐惧症的。这位同学回答生物恐惧症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于文有悖,不能得分。

[例 7]①“亲生命性”这是一种与生俱来,也是人类的本能之一;②还有后天的学习中的“生物恐惧症”,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

【分析】这位同学基本审清了题目,知道什么是“理论依据”,将其定位在材料三、四中来筛选。但是只从文章中摘抄语句稍加整合,而不是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总结,这是行不通的。

从材料三、四可知,“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都是根植于人类天性的,是这两种天性使得我们要重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这是重视自然教育的一个理由。而第二个理由应该从自然教育之于“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作用这个角度出发概括总结,文中没有现成的句子可以摘抄。所以这个答案看似回答了两点,实则只答了一点,只能给1分。

附: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7—9题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三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五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材料二

自然教育受众群众特征(资料来源于刘正源等著《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7.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4分)

(1)事实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猜你喜欢
恐惧症群体受众
错失恐惧症
密集恐惧症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我有开学恐惧症
仕途恐惧症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