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朱胜阳/文 扶 雅/图
周作人是浙江绍兴人,他一生著译传世约1100万字。和哥哥鲁迅一样,他在文学上也有非常伟大的成就。世人评价说:周作人的贡献一在小品文,一在翻译。而这次,我们品味的就是他的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形式之一。它题材包容,体裁自由,盛行于明清。而现代文学史上的白话小品文,周作人则是首创。
周作人的小品文冲淡平和,朴拙无华,初读淡而无味,“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他的文章需要读者沉下心来细细读,慢慢品。读着读着,你就会为作者那独到的见地或高雅的书卷气所吸引;读着读着,你就习惯了作者那不温不火、回旋往复的语言节奏;读着读着,你就体验到了周作人小品文独特的美。
“为什么《苦雨》不苦?”“为什么题目是《北平的春天》,却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去写故乡的春天?”本期“经典阅读与写作”栏目,就让我们走近周作人的小品文,感受周氏小品文的写作特色,品味其厚重感。
乌篷船
周作人/文
子荣君:
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啰唆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
【说船是“很有趣的东西”,引出下文对“趣”的描写。】
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也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小的为脚划船,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麻将 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
【作者从船的种类讲起,逼真地用工笔细描出乌篷船的外观形状、内部构造,尤其是关于乌篷船头和“三明瓦”的描述,详尽生动,“趣”味横生。】
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坐”“离”“搁”“露”,简简单单几个动词,细致地告诉你如何乘船,“趣味”暗藏其中。】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薜()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
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三个“要……就……”,道出了乘船的自由、惬意与真趣味。】
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 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川岛君夫妇现在偁()山下,本来可以给你介绍,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了。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十五年一月十八日夜,于北京
点拨
这是周作人的一篇书信体小品文,1926年11月在《语丝》刊发时,署名是“岂明”。但其实收信人“子荣”也好,寄信人“岂明”也罢,都是周作人自己的笔名——也就是说,这是一封自己写给自己的信。周作人这么做,无非是为了避免“做作”,力求文章“更真实、更天然”。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
从信中可知,“子荣”生活在大城市,平时出行都是坐车,而且性急,上车“立刻盼望走到”,工作忙碌,没有空闲——这大约就是作者当时的“真实”身份;而“岂明”则是那个以前的自己。那时的作者生活在故乡绍兴,“普通代步都是用船”,有许多如数家珍的坐船经历,过的是一种悠闲自在、古朴宁静的乡野“慢”生活——这种生活正是现在的作者所向往的。此时的周作人多么希望现在的自己能够乘上小小的乌篷船,悄悄驶离喧嚣的都市,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
从表面上看,作者围绕一个“趣”字,在文章中展开介绍乌篷船的种类、形状、结构、装饰以及怎样坐船赏景、“到乡下去看戏”等种种“理想的行乐法”,然而细细体味,便可以感受到文章中处处都透露着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处世态度。
作业杂感
朱书慧/文
慕斯:
前几天,你来信说在为作业太多这件事而烦恼。其实,谁不是呢!我想,作为学生,肯定都有这样的烦恼吧!
【开头一句“谁不是呢”,用闲聊的语气,拉近了对话双方的距离。】
有时,我在听上午的课时,总会冒出一个念头 要是不上新课就马上考试,那该多好啊!因为考完试,中午就没有作业了。但这只是我的空想罢了,如诗人的理想一般靠不住。
【小作者用一个“但”字,把前后心境的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有时,宠物猫、狗也会成为我羡慕的对象。特别是在家写作业的时候,看着旁边的狗一边打滚一边玩球,实在想跟它换个身份。不过,静下心来想:狗是否能玩耍得舒服自在,跟主人有很大的关系。倘若落到坏人手上,也不知是怎样凄惨的下场。这样看来,做狗也没那么好了。
【小作者一边假设,一边否定,写出了自己的思想认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
其实,细细想想,不知不觉,作业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拿没有作业的中午来讲,我也只知道傻坐着吃水果、喝牛奶,或和同学打打闹闹。就这样无所事事,一个中午也很快过去了 那时才觉得中午还是写写作业更加充实,才明白作业必不可少了,才理解自己经常说的那句“人总没有满意的时候”……
【通过之前的铺垫,最后的结论通过三个“才”字道出,水到渠成。】
我本就没打算把这封信写多长,何况只是谈谈家常,也没有必要写成长篇大论。但还是希望能帮助到你!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一七年十二月十七日夜,于柯桥
点评
小作者采用书信的形式进行表达,目的就是为了“更真实、更天然”地坦露自己的心迹。
文中,无论是“不上新课就马上考试”的念头,还是羡慕狗的生活,都能让读者感觉到真实—现在的孩子,许多时候真的是这么想的。不仅是孩子,连大人读了这篇文章都深有感触。
学习漫谈
高雨曼/文
对于学习这件事,虽然我嘴上说没有压力,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再加上课外培训班的“压迫”,我的压力就更大了。
从表面上看,我是一个文静、爱学习的好学生;可实际上,我却向往安闲、自在的生活,渴望在生活中体会到美与和谐。
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我只要有一点空闲的时间都会用来看书,根本无暇去游览风景名胜。每天的学习成了一种负担,有时想要“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一下都不行。每个人都低头走着自己的路,只要落下一节就会被淘汰。难道生活不可以慢点吗?看看夕阳,看看小河,听听音乐,听听雨声,多美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要勤奋、刻苦。道理我懂,但我觉得总是这样似乎也不好。于紧张刻苦的学习之外,再加一点适当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会有意思。
其实,安闲、自在的生活就在眼前,人们触手可及,但却无人敢触矣。
点评
五年级的小学生写出这样的文章来,有两点值得称赞:一是语言风格沉稳老练,不像是一个小学生在说话(这正是周作人的说话风格);二是文章立意深远,道出的不仅是如今小学生的学习现状,也是现代人的生活现状——整天忙碌,没有空闲。
绍兴的冬天
徐晨逸/文
绍兴的冬天已经开始了,虽然还没到冬至这个节气,但我已经能感觉到冬天的寒冷了。
清晨,当我去上学时,妈妈总会给我围上围巾、戴上帽子和手套,生怕我冷――想必其他同学的爸妈也是如此吧。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外面冷冰冰的。如果遇上雨雪天,那情况就会更糟。
虽然冬天很冷,但我还是期盼能下一场大雪。冬天下雪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了,我们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无忧无虑地玩耍。
不光是孩子,农作物也喜欢下雪。俗语道:“瑞雪兆丰年。”雪不仅给农作物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还能冻死好多害虫,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下雪唯一的坏处是让人出行不便。一场大雪过后的次日清早,马路上到处都是厚厚的积雪,辛勤的环卫工人都在忙着清扫马路。路上的汽车明显少了许多,走在路上的人们也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不小心摔倒。
在这个时候,比起雪,太阳就显得更加受人欢迎了。每当太阳出来,人们就会赶紧晾晒衣服。老人们则坐在太阳底下取暖,悠闲地喝喝茶、聊聊天,倒也是件幸福的事。
“谈话风”的创作风格是周作人小品文的特色之一。《绍兴的冬天》一文通篇读下来,就仿佛是作者在与你闲谈,闲谈绍兴冬天的寒冷、下雪的好处与坏处以及出太阳时候的情景等等,读来颇有趣味。
点评
故乡的臭豆腐
张晰瑞/文
说起臭豆腐,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无论是路边的小吃摊,还是大酒店的餐桌上,都有它的“踪影”。绍兴的臭豆腐外形似方块,黑黑臭臭,但经过“油炸”之后就变成了美味。
前些日子,放学的时候,我路过学校对面的一家小吃摊,看到摊主正在下锅油炸的臭豆腐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故乡昆明的臭豆腐。
臭豆腐是昆明人常吃的小吃。它两寸见方,似骰子一般。生的臭豆腐表面上有一层细细的毛,质地细密。可以说,昆明的每一家小吃摊上,臭豆腐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角,甚至有的小吃摊上只有这一个品种 老板同样忙得不亦乐乎。
炸臭豆腐时,摊主当着你的面,把臭豆腐放入油锅。臭豆腐在油锅中上下沉浮,周围不断冒出许多气泡,还不时发出“嗞嗞”声。摊主用一双长长的筷子,有序地翻动着每一块臭豆腐,尽量保证臭豆腐的每一个面都能炸均匀。
等到臭豆腐香气四溢,便可以开吃了。吃的时候切勿忘了蘸点辣椒酱,如此,臭豆腐吃进嘴里,真是香辣可口,美味无比,叫人欲罢不能。
但由于爸妈工作的原因,我们一年只能回一次老家。如今只能吃吃绍兴的臭豆腐,以解我思乡之苦。
点评
小作者人虽在绍兴,但对故乡臭豆腐的外形、油炸的过程以及口味念念不忘,娓娓道来。那油炸时的“嗞嗞”声以及对臭豆腐入口滋味的描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总评
对小学生来说,阅读周作人的作品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你不知道他们读了周作人的作品之后,会吸收多少营养,悟到什么程度,最终会呈现出怎样的作品来。
但第一次和同学共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时,同学们就给了我一个惊喜—读了几遍之后就有学生说:“周作人的文章像是在跟你谈天一般!”哇,真是太厉害了!第一次接触,就道出了周作人小品文的特色之一:“谈话风”的创作风格。
随着阅读的深入,同学们对周作人文章的理解也随之深入,阅读过程中提出的疑问也越来越有价值。更令人高兴的是,同学们在读了周作人小品文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日记,叫人刮目相看。在同学们平时的日记中也能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周作人的小品文真的影响到他们了!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