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科普微电影创作评析
——以《我有五双眼睛》《远山的歌唱》《红柳情》为例

2018-10-27 07:08杨晓茹
新疆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红柳艾迪科学知识

□ 杨晓茹

微电影《我有五双眼睛》剧照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到了网络传播时代,网络媒介的出现不但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形成了新的社会模式,而且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微电影就是伴随着网络时代到来出现的新的电影艺术形式。

微电影是指专门针对网络传播制作的具有电影艺术特征的视听艺术作品,受网络传播特征限制,微电影的时间大多控制在20分钟以内。自1999年以来,微电影经历了雏形(1999年)、成长(2000年—2010年)和快速发展(2010年—)三个发展阶段。微电影具有叙事风格多样、原创特色鲜明、我的电影我做主等特征,既能满足业余电影爱好者自由参与创作的需求,也能满足电影观众个性化、娱乐化的审美需求,受到了广大网民们的喜爱。

目前,微电影已成为传播科学知识的新载体,与传统的科普传播方式相比,科普微电影通过电影艺术特有的魅力,使科学知识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创作主体更加多元、传播过程更加互动,传播的内容更加生动有效。

2016年,由新疆科协科普作家协会出品的科普微电影《我有五双眼睛》《远山的歌唱》分别荣获第四届亚洲微电影节“优秀作品奖”(二等奖)和“好作品奖”(三等奖),另一部作品《红柳情》则获得第二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优秀公益作品奖。这是对新疆科普微电影创作水平的肯定,也是对新疆科普微电影创作人的褒奖。观看这几部影片,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故事背后,它们都有着一些共同的艺术特色。

一、厚重的人生主题

电影主题是电影作品的灵魂思想,体现了创作者对过去、现实以及未来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主要通过电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影片的形式结构表达出来。《我有五双眼》等三部作品虽然是科普微电影,但却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阐释了厚重的人生主题,体现出浓郁的人文关怀,面对有限生命、面对救助自己还是帮助他人、面对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这三部科普微电影给出了感人至深的选择。

(一)选择坚强地面对病魔

电影《远山的歌唱》讲述了身患葛雷克氏症(渐冻人)的东东在哈萨克姑娘乔丽潘感人故事的激励下,选择坚强面对病魔的故事。生命是可贵的,任何人坦然面对可以预期的、短暂的生命期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对于年轻的生命个体来说,但是哈萨克小姑娘乔丽潘做到了“不能跳舞就弹冬不拉,不能弹冬不拉就歌唱,不能歌唱就倾听”乔丽潘坚强面对病魔的态度,让东东深受感动的同时,也选择了像乔丽潘一样,面对病魔选择坚强勇敢地面对。

创作者以葛雷克氏症(渐冻人)患者治疗的故事展开了整部影片,并最终将影片的主题上升到对有限生命态度的选择上,是选择坚强的面对还是选择放弃?乔丽潘和东东的故事告诉了观众答案。葛雷克氏症(渐冻人)患者尚且能如此面对,正常人面对困难时还有什么理由气馁逃避?

(二)助己与助人、一个与四个的选择

在电影《我有五双眼睛》中,双目失明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帕提古丽在海伦凯勒事迹的激励下,坚强地生活着,在六年之后终于等到了眼角膜供体,然而在角膜移植前,她遇到了更加急需角膜移植的其他小朋友,最终,有着六年痛苦等待经历的帕提古丽选择放弃本该属于自己的角膜供体,而去帮助其他患者,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六年的时间里,她在忘却自我中得到了快乐,她学会了盲文,适应了没有光明的生活,而乐乐可以不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与此同时,帕提古丽的母亲也在面临艰难的选择,她不愿意放弃这次难得的治疗机会,但当她听了女儿放弃眼角膜移植的理由,当大夫告诉她这个角膜供体可以帮助后面四个小朋友重见光明的时候,她尊重了帕提古丽的选择。

创作者在本电影剧情设置过程中,将眼角膜移植这一事关个体人生的重大命题摆在了主人公面前,而帕提古丽和她母亲的选择无疑是高尚感人的,体现了厚重的人文关怀价值。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选择

在电影《红柳情》中,艾迪力和唐晓夏在古城西安合伙创业开了一家红柳烤肉店,并凭借独特的口感逐渐赢得了当地人的青睐,经营收益越来越好,一年后又开了两家分店。然而,一则关于红柳签子大量使用会破坏新疆生态植被的电视新闻让艾迪力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面前,艾迪力毅然选择了后者,他宁愿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愿再使用红柳进行烤肉,家乡的生态环境是他更看重的。

当然,故事如果就此结束未免太过平淡,剧情的反转伴随着一名南疆红柳人工专家的到来而悄然出现,原来随着南疆红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通过剪枝而产出的红柳签子量也越来越大,红柳烤肉对红柳签子的大量使用可以增加种植户的收入,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种植红柳的积极性,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是一个三赢的格局。由此,矛盾冲突解决了,艾迪力又重回自己的事业,换句话说,科学知识让一份初创的事业得以延续,也挽救了一对年轻人的爱情。

二、叙事特点

电影叙事主要关注的是电影作品技巧层面的问题,包括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审美特性等,具体而言就是如何调度各种电影元素叙述好一个故事的问题。微电影和传统影院电影一样,都是由声音、画面构成的视听叙事艺术,但受时长的限制和播放平台的制约,其叙事模式与传统影院电影有着很大的区别,后现代的叙事风格、非线性及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多元的价值追求等都是其显著的叙事特征。《我有五双眼睛》等三部科普微电影采用了平民化的叙事风格,并以感人的情节设置成功地讲述了三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引人感慨,发人深省。

(一)平民化的叙事风格

和传统影院电影相比,微电影的叙事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微电影无法和传统影院电影一样进行宏大叙事,多是采用微观叙事的方式,注重个人化、故事化、戏剧化的表达,更多的是期望引起观众的共鸣。

微电影《我有五双眼睛》剧照

《我有五双眼睛》等三部科普微电影都采用了平民化的叙事风格,即站在普通人的视角进行创作,无论是生活在工薪阶层家庭的东东,还是刚毕业走上创业道路的年轻恋人艾迪力和唐晓夏,亦或是需要眼角膜移植的帕提古丽,都是社会中普通个体,创作者以他们生活中面对的困难为主线,更加贴近实际,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这三部微电影并没有突出视觉上的冲击,而是强化了故事化的表达,展现出非常浓郁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在感动之余自然产生了普遍的情感共鸣;最后,电影创作者在这三部科普微电影中追求的都是一种自然、本色、朴素的美,将剧中人物面对艰难选择时所产生的自然、真实的情感展示在观众面前,更容易触动电影观众那些内心深处敏感的神经。

(二)感人的情节设置

在微电影叙事结构中,情节、画面、剪辑组合等都是其重要的参与元素,要讲好故事、引人深思,动人的情节设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在《我有五双眼睛》等三部科普微电影中,感人的情节设置成为其重要的叙事特点:帕提古丽以近乎成年哲人的理性,在轮到自己移植眼角膜时选择放弃自己的光明而帮助其他小朋友;一对年轻的夫妇为了满足患病儿子的愿望,骑着三轮车将其送至深山寻找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师,年幼的东东在哈那提老师的开导下,选择坦然面对有限的生命;艾迪力则是在创业初见成效的时候,面对可能破坏家乡生态环境的困惑,选择放弃经济利益。这些感人的情节设置使得上述科普微电影讲出了好故事,进而达到了预期的科普效果。

三、传播效果

科学知识普及的目的是让人们远离愚昧,走向文明。就科普效果层面而言,科学知识普及的人群范围越广、普及手段越生动,科普效果也就越明显。

传统的科普传播是自上而下的,整个过程是单向静止的,缺乏反馈和互动机制,传播的范围和效果始终没有达到最大化,然而微电影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单一平淡的传播格局,源于其广袤的传播范围和强大的传播影响力,科普微电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依托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基于高度发达的数字技术,科普微电影可以最快的速度、最广的范围进行跨行业、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传播,进而在展现科普微电影艺术魅力的同时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一)科学知识的普及

《我有五双眼睛》用艺术的手法向电影观众普及了眼角膜移植的相关科学知识;《远山的歌唱》向电影观众普及了有关葛雷克氏症(渐冻人)的相关知识,葛雷克氏症群体将会逐渐被人们了解和关注;而《红柳情》则通过电影故事普及红柳种植与生态平衡的科学知识。重要的是,通过亚洲微电影节以及微电影大赛等一些大的平台,上述科普微电影得到了更多人群的关注,而其承载的科学知识也得到了最大范围的传播。

(二)新疆人正面形象的塑造与宣传

在新疆科普作协创作的这三部科普微电影中,身患葛雷克氏症(渐冻人)的男孩东东体现了新疆人的不畏困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如哈那提老师所说的:面对葛雷克氏症(渐冻人),要选择像天上的雄鹰一样坚强,不能跳舞就弹冬不拉,不能弹冬不拉就歌唱,不能歌唱就倾听;双眼失明的帕提古丽同样体现了新疆人的自强不息、舍己助人的高尚品德;《红柳情》中的艾迪力则是新疆年轻人充满朝气的体现,他和唐晓夏大学毕业后,合伙在古城西安开了一家新疆特色烤肉店,体现了新一代新疆年轻人热爱生活、追逐梦想、奋斗创业的现代形象。

新疆源于特殊的区情特点,在全区范围内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势在必行,科普微电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普及方式,正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先生所言:“我得知新疆举行了科普微电影、动漫和舞台剧大赛,让人非常高兴,因为只有用知识取代愚昧、用学习的精神来充实我们的生活、用文明来代替不文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科学知识普及任重而道远,在此衷心期望新疆科普微电影创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红柳艾迪科学知识
蜗牛看牙医
不语似无愁
离太阳最近的树
大漠红柳
生命的药方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离太阳最近的树
饮料瓶中的云
梦想中的学校
戈壁红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