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荣萱
摘 要: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要环节之一,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效率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对其知识内容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教师需要注重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结合新课改背景引导学生实践相关小实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从而为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小实验;探究;实践能力;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教学逐渐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階段,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初中物理学科,不仅影响着学生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更影响着学生科技素质的形成。而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既提高了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从而为学生物理学习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保障。
一、使学生的学习激情能够在课前小实验中得到有效激发
初中物理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各章节知识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关联,而通过实验开展初中物理教学能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但是,学生的疑惑并不能够在有限的45分钟实验教学课程时间内得到完全解决,为了能够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确保学生能够对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入、全面的掌握,教师有必要注重物理教学中的课前导入环节和预习环节,使学生在课前实验中对所要开展的教学知识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初中物理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特点等方面内容对其课前实验进行设计,由此避免学生在面对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物理知识时出现畏难情绪,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课前实验活动的重要性予以正确认识。教师需要以课本知识内容为核心对其实验步骤和实验内容进行创新,注重对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在开展“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前预习,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对实验素材进行寻找和准备,由此了解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存在价值。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实践凸透镜成像实验提供相应的实验场所。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使学生的感性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得到增加,还能够使学生与课文知识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当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原则对课前实验进行实践,以此为前提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使其教学主动作用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凸显。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验内容适当设计探究性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探究热情得到调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二、注重具有验证性小实验的运用
受新课改背景的影响,将小实验应用至初中物理教学中,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能够得到验证,从而在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使学生既能够从理论层面出发对教学知识进行学习,也能够上升到实际层面巩固所学知识内容,由此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相关物理知识。比如说在开展“光现象”相关教学活动时,很多学生在理解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以及折射等知识内容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即便是能够对其理论知识进行掌握,也并不一定了解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为了能够改善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试验探究,这既能够成为学生验证所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又能够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光的反射”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平面镜作为反射实验的实验素材,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教学理论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在组织学生对“光的折射”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盛满水的杯子中放入筷子,在这个小实验中,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筷子有折断情况发生,这也就呈现出了光的折射现象。由此可见,学生可以在各种物理小实验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物理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层面知识内容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对实践的了解,这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理学科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初中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必修科目之一,既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又能够积极促进学生事物分析能力、立体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而物理小实验不仅是一种个性化教学方式,还能够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对理论层面知识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实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为学生日后的物理学习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敏.初中物理课外小实验教学的实践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3).
[2]古胜利.浅析初中物理小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理导航,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