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影影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不少家长工作忙碌,无法为孩子提供午餐,由此催生了校外“小饭桌”的火爆。说起“小饭桌”,很多家长是又爱又担忧。爱的是这些“小饭桌”的确给中午无法回家的学生带来了方便,缓解了父母工作忙、无法接送孩子的现状。担忧的是,“小饭桌”的卫生条件和饮食质量,难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健康。
没有工商营业执照的“小饭桌”,无论是数量上的泛滥,还是质量上的不达标,都折射出监管领域存在空白。“小饭桌”的情况非常复杂,服务对象是特定人群,这让监管“雪上加霜”。家庭式的“小饭桌”非常隐蔽,分布较散,监管部门实施监管难度大;“小饭桌”收费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硬件设施条件较差,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等问题,牵涉部门众多,使监管处于薄弱环节。
选择“小饭桌”托管,多数是学生家长自愿行为,学校不参与,工商、食药监、卫生、教育等部门对此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同时学校食堂无法提供学生“午餐”,让“小饭桌”在家长与学生的“呼声”中迅速走红。因此,“小饭桌”合法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诚然,多数家长都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小饭桌”的管理。这不仅能够解决“小饭桌”的合法、卫生、规范等问题,而且能够为孩子提供营养科学的饮食和完成作业的时间。“小饭桌”事关家长和孩子权益,是一项民生工程,应该如何规范?这需要“大监管”。
对“小饭桌”实行“大监管”,要强化监管“常态化”。工商、消防、食药监等职能部门应联合监督,联合执法,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常态化”监管,加强对学校周边“小饭桌”进行拉网式清理整顿,凡是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不达标坚决取缔。
对“小饭桌”实行“大監管”,要积极建立“样板店”。卫生、教育等部门要引导有能力、有责任感、有公益之心的经营者,建立合法、高质、安全经营模式,通过发挥示范带动,进一步促进“小饭桌”食品、设施、卫生等安全水平的提升。
“小饭桌”关乎祖国的未来。治理“小饭桌”乱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政府、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探索建立“综合治理、网格管理、定期清理、社会共治”的长效管理机制,才能让“小饭桌经济”不再“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