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敬稳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在悄悄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探索者。但是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或多或少还存在着课堂低效的问题。我谨以初中数学学科为例,分析一下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我个人对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数学 课堂 方法
一、数学教学低效课堂的原因分析
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低效”课堂的原因主要两大方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1.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有的教师喜欢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上课气氛沉闷,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2)有的教师,在践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没能领会课改理念的精髓,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追求课堂的热闹,而实际上走了形式,浪费了时间,有些学生学完了还是稀里糊涂,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3)有的教师评价学生过分注重成绩,而对学生平时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不怎么过问。课堂上很多数学结论的推演过程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把这一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机械的记忆和模仿练习,忽略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体验、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天性得不到尊重、智慧得不到发展、个性受到摧残、创新思维也受到束缚。(4)有的教师备课很不充分。自以为上了很多年课,在备课上不怎么下功夫。课前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关注较少,不去研究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课堂的密度、强度不够等。
2.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初中生整体的学习主动性差,尤其是数学底子不太好的学生。他们上课听课不专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积极思考,等着别的同学来回答。课后懒得自己再做整理和归纳。周末回家家长一过问学习,就很逆反。能够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就已经很不错了。(2)有的同学学得很刻苦,但头脑不灵活,学习不得法,费劲不小考试成績却不见提升。(3)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上课看似听懂了,实际上不会做题。解题时不按步骤来,逻辑性很差,也不注意必要的解题格式。作业粗心、马虎,犯低级错误,教师讲评、订正之后,还不长记性,下一次出来类似的习题还是错。(4)有的学生明显有厌学情绪。他们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学习数学没什么用。在学习中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对待考试的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考好考赖无所谓。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胡做做,不会也不想向别人请教,逼着让交作业时抄抄别的同学的,甚至就不交作业,老师奈我若何?
二、增强初中数学优化教学的方法
1.对数学教学进行合理地定位,丰富对其认识
在国家倡导素质教育的环境之下,一定要深化对与数学教学的全面认识,加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的力度,让实践教学发展成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数学教学管理,必需要明确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的地位,认识到数学教学中实践教学的重大意义,进而才能制有效的措施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素质教育旨在让学生不断培养本身的道德素养,熟悉更多的管理技巧,同时加强自身的管理技巧。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必须要与中学的综合教育目标进行有机的结合,增强学生对种种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2]。
2.对数学课程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改进
在以往传统的数学课程中,最经常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各种理论教材,因为过于理论化的知识会给学生带来疲劳感,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厌学的不良情绪。因此,在现代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快数学教学内容改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添加更多实践教学内容,将数学教学实践化看成数学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使用生活教材进行数学教育,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比如在课堂上对学生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场景进行现场模拟,场景的模拟必须要真实可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地思考要怎样处理好这些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进而在以后工作中一旦遇到此类的情况,就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再次发生。
3.加快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程
为了有效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在教学过程当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将课堂主题放置于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流程,联系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课堂之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同时运用现阶段比较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让中学的数学教学课程教育实现现代化,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公共管理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等。
三、课后反思,及时小结
讲课后反思、小结并非被大多数教师所重视,其实讲课后立即回顾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以及学生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时分析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并简明地记在本节课教案后面,这样既可作为下节课的矫正内容,又可作为下一次再教时的重要参考资料。若能长期坚持,注意积累和整理,便是切合实际的难得的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