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霞
【关键词】 美术教学;幼儿;案例;行为;表现;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7—0127—01
一、绘画活动中幼儿行为的案例分析
1.美術活动——“黑色的苹果”
[活动观察]: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选择颜色给不同的水果涂色。辰辰选择了黑色给苹果涂色。这时我问他:“为什么选择黑色涂苹果呢?”辰辰不说话,只是继续用黑色用力地涂着苹果,我接着说:“选一个你见过的苹果的颜色涂苹果吧。”涂第二个苹果的时候,辰辰继续用黑色。活动结束后,辰辰把苹果拿给我看,并说:“老师,今天的苹果不高兴。因为今天早上妈妈惹我生气了。”
[分析反思]:这个时期幼儿的思维方式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判断事物,所以当辰辰自己不开心时,就认为苹果也是不开心的,并把这种不开心的情绪通过使用黑色涂苹果表达出来。
[活动改进]:这节“涂水果”的美术活动,目的是引导幼儿用正确的颜色涂色,而辰辰因为自己不开心就选择了黑色涂水果。如果在活动中我能够及时了解到辰辰的想法,顺着他的想法引导他涂一个高兴的苹果,那么后面在活动参与时就能达到我预设的活动目的。
2.美术活动——“会透风的围巾”
[活动观察]:美术活动中,我为每位幼儿准备了两条长方形的纸条,引导幼儿用学过的线条装饰围巾。在活动中,当我引导她顺着围巾的方向装饰时,瑶瑶问我:“这样装饰的围巾不好看么?”画到第二条“围巾时”,我请幼儿用不同的线来织围巾。这一次我发现瑶瑶在顺着围巾的方向画线条。我看见瑶瑶的线条画得太松散,就请她把线条画密一些,瑶瑶问我:“老师,密是什么意思啊?”我告诉瑶瑶就是把毛线织多一些,这样织出来的围巾就不透风了。
[分析反思]: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前运算阶段,需要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引导。这节美术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练习线条画,因此在绘画之前如何引导幼儿按照预设的目的进行绘画就成为顺利开展活动的关键。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幼儿理解的装饰围巾是和之前装饰过的衣服一样,于是开始用线条随意装饰,这时我意识到自己的引导方式出现了问题。
[活动改进]: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引导方式出现问题时,在活动进行中选择了及时调整。用第二个纸条引导幼儿来“织围巾”,这一次幼儿在画线条的时候就想象自己在织围巾,又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织围巾,画的竖线自然是按照我的预设目标来画。当瑶瑶不能理解“密”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我同样及时给出“把毛线织多一些围巾就不会透风”这样基于生活经验的解释,幼儿就会理解。
二、教师在绘画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1.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阶段的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集中,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这个特点在幼儿的艺术表现活动中也有十分明显的体现。当教师给定一个范围时,就能够看到幼儿所呈现的绘画作品千变万化,每一位幼儿所呈现的绘画作品都是基于自己的感受而绘画出来的。因此,在绘画活动中,幼儿会把自己的想象或感受放大呈现在画作中,如绘画“我的爸爸”,幼儿就会画很多烟圈来表示自己的爸爸爱抽烟。教师在做指导和评价前,应该先了解并倾听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再结合幼儿的感受和预设的活动目标进行绘画指导与评价。
2.个性化的模仿教学
《指南》中指出: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造,成人不做过多要求。因此教师提供的模仿对象一定是幼儿自己可以感知的对象或是感兴趣的事物,一定是个性化的模仿,要避免模仿变成被动的状态甚至技能化的训练。
3.创设生动的情景
《指南》中提出幼儿要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并鼓励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创造行为,同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指导时教师可以选择创设很多基于幼儿生活经验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创作思维。因为幼儿的思维水平与方式决定了幼儿是直觉性思维,对事物的感受与理解一定是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如练习线条画时,教师可以创设小蜜蜂飞的情景请幼儿画小蜜蜂飞的路线,飞的路线会分隔出很多“房子”,请幼儿在这些房间添加不同的线条,如小曲线、锯齿线、小竖线等等。
4.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为了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那么我们评价时就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比如颜色的使用可以用变化丰富或是单调变化少来评价;大班幼儿开始学构图时可以告诉他们构图是整体感觉好或是构图不合理、可以从哪里进行调整等。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