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庄子借用孔子说的故事。
话说孔子去楚国游历,刚从一片林子中走出,就看见一个躬身驼背的老头儿,用一根长棍子黏取树上的蝉,就像是用手在地上捡东西一样轻松。
孔子觉得有意思,就问:“您还真行!有什么窍门吗?”
老头儿回答:“是有一些门道。现在看着轻松,其实我练了很久了。怎么练呢?我曾在木杆顶头叠起几个圆的东西,这看上去很难,但是反复练习后,就能够做到了,先是两个,再是三个,最后五个都可以成功,坠落失败反而成了罕见的事情。”
看着孔子瞠目结舌难以置信,老头儿一边比划着动作,一边解说道:“你看呀,我就这么立着身子,犹如断了半截的枯树;我把拿棍子的手臂伸出去,就像一根枯树枝;我屏息凝神,一动不动,就这么待着,可以坚持很久很久——虽然天地是那么广阔,万事万物是那么丰富,此刻我的心思只在捕蝉这一件事情上,一点不分心。我从来都不会因为身外的事物干扰我对蝉翼的观察和洞悉,自始至终,一直这样,我怎么会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呢?”
话说到此,孔子才恍然大悟,回过头跟弟子们说:“只有志向不改,目标始终如一,才能把所有的能力凝结到自己的精神意念上,而这,就是这位老先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啊!”
想一想
这是一则怎么做事、怎样做人的寓言,如果非要用世俗的逻辑表述,它说的就是“人成功的秘诀”。
谁都知道,认真专注才能做成事,然而,庄子的意思可不止于此——认真做事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做什么事。
就如同文章,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更要紧。
驼背老头儿做的事儿有点特别、有点偏,甚至有些不那么重要,但他通过努力和练习,把本来不大的事儿做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令见多识广的大学问家孔子都觉得惊异。
可能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那么明确的大小事之分,做到极致,做到足够好,小事也变成了大事。
跟风潮、随大流的行为是没有自我、不自信的表现,也是普通人平庸人的基本特点。他们不了解自己的所长,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视野,当然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学,模仿得好,也就混口饭吃,了此一生;学得不好,就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把自己弄得失败连连,狼狈痛苦。
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也许是:不跟风、不从众,独立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是多么的重要。
其次,故事中庄子选择让孔子去楚国游历,也是有用意的。
为什么是楚国?
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与中原诸国有很大的差異,可以说是当时异域文化的代表。庄子欣赏楚国,就是因为它的差异,楚国的文化差异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多样化的选择就意味着生存空间的扩大、创造力的延展。
最后,不要忽视的是——老头儿臂若枯枝专心捕蝉,但是他的脑子并没有“枯”,更没有僵死,反而受之启迪,变得更加精深通达,举一反三,把知识经验融会贯通了。他内心很明白,他的身外有“天地之大”,有“万物之多”,但是,用具体而细微的态度去探索沟通,一点儿也不狭隘;他洞悉万物,心明澄澈,一点儿都不含糊!这不是成功的人生,这不是达观的态度,又是什么呢?
怎么看世界,怎么做自己,也许,这就是伟大的庄子想要分享给世人和后世之人的智慧吧。
读一读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见于《庄子·外篇·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