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鹤飞, 田庆华, 易 飞, 宋 戈, 王 涛, 何 煜, 吴春根
肿瘤骨转移的患者往往处于肿瘤中晚期,这些患者面临两大难题:癌痛及生活质量的下降,此时外科手术不是治疗方案的最佳选择,放化疗及止痛药的对症治疗往往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1987年Galibert等[1]首先报道用经皮椎体穿刺注射骨水泥治疗椎体血管瘤7例获得显著的止痛效果,从而开创了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随后该术逐渐应用到长骨、扁骨等椎外转移瘤的治疗中[2-6],作为PVP技术的延伸和扩展,统称为经皮骨成形术(percutaneous osteopasty,POP)。 本文就POP在骨盆骨转移瘤治疗中的疗效做一报道。
1.1.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到2017年3月,我科共对109例骨盆转移性骨肿瘤的患者行POP术,其中男57例,女52例,年龄23~80岁,平均(57±11)岁,共累及 148个部位。纳入标准:①由影像学资料结合肿瘤原发病史或病理资料证实为恶性肿瘤骨转移;②经传统治疗如放化疗或止痛药对症治疗等疗效欠佳,患者术前均行CT及MRI检查,病变累及髂骨74例次,髋臼64例次,坐骨6例次,耻骨3例次,骶骨1例次。有条件的患者术前行ECT或PET-CT检查,家属或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原发肿瘤资料见表1。
表1 患者原发肿瘤
1.1.2 材料与仪器 手术均在DSA引导下进行,常规采用的骨穿刺针为11 G或13 G骨穿刺针--美国COOK公司产品,螺旋推进器采用的为20 mL螺旋推进器(山东冠龙公司产品),本临床数据时间跨度较大,手术前期使用的骨水泥为美国Simplex-P Howmedica生产的产品,后期使用的骨水泥为德国Heraeus Medical GmbH公司生产的OSTEOPAL®V骨水泥。
1.2.1 治疗方法 术前在CT图像上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确定穿刺点、穿刺角度以及恰当的穿刺入路,然后使用利多卡因在穿刺点作穿刺通道全层浸润麻醉,然后将穿刺针与身体横断面成合适的角度,穿刺到达目标病变处后,透视,正位及侧位透视后,确保达到理想的穿刺状态,然后调制骨水泥,在透视下缓慢注入,若发现骨水泥渗漏到周围组织立即停止注射,经正位及侧位透视确认骨水泥充填效果,效果理想后拔出穿刺针,穿刺点局部压迫后包扎术毕。如甲状腺癌骨转移的患者行左髋臼POP,骨盆CT示:左髋臼骨质破坏(图1①②),术后DSA透视下骨水泥无明显外渗(图1③④)
1.2.2 疗效评价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1 d,3、6、9个月疼痛情况及临床状况,同时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止痛药的服用剂量变化、止痛药品类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判断疗效,此外还可以通过随访病灶大小及活性进行判断,如图1⑤⑥⑦⑧。
统计学数值以平均值±准差表示。统计学软件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统计分析软件。比较术前与术后VAS评分及ODI指数的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均在DSA引导下局麻顺利完成手术,穿刺针确认到位后注入骨水泥,骨水泥注入量为3~60 mL,平均(13±10) mL,骨水泥病灶填充效果良好,技术成功率100%。术中1例患者、术后2例患者发生胸闷、气短等症状,给予心电监护及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情况好转,余患者心电监护指数正常,未出现明显不适。28例患者(25.7%)发生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周围组织,未引起明显不适,未给予特殊处理。
患者随访时间为3~36个月,平均为(15.3±6.1)个月,其中有1例甲状腺癌骨转移的患者自2009年至今一直随访、复查、治疗。患者的随访时间集中于 7~12个月(38例)、13~18个月(37例)和19~24个月(22例)。采用ODI和VAS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1 d,术后1、3、6、9个月时疼痛情况及临床状况,其中102(93.6%)例患者病变部位疼痛有所缓解,6例(5.5%)疼痛缓解不明显,1例(0.9%)疼痛加重,缓解率为93.6%,部分ODI、VAS及统计学处理数据见表2:手术前后临床评估数据,术前及术后ODI及VAS变化见图2、图3,同时通过随访患者治疗前后止痛药的服用剂量及止痛药品类变化,发现42例(38.5%)患者摆长期脱服用止痛药的困扰,31例(28.4%)患者使用止痛药级别降低,29例(26.6%)患者止痛药服用剂量减低,6例(5.5%)患者止痛药服用情况无变化,1例(0.9%)患者止痛药服用剂量增加。
图1 不同部位(体位)骨盆转移瘤病变及治疗经过影像
表2 手术前后临床评估数据
图2 手术前后VAS评分变化
图3 手术前后ODI指数变化趋势
骨转移瘤是指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骼的肿瘤,无论来源是癌还是肉瘤,统称为转移瘤。随着恶性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恶性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期有所提高,同时骨转移瘤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7-8]。理论上讲,骨转移的好发部位与骨髓的造血功能有密切关系[9],大多集中在红骨髓丰富的部位,如脊柱、骨盆、肋骨、颅骨、肱骨及股骨近端。这些部位不但为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而且血管丰富,血流速度呈多样性,肿瘤细胞易于停留。以往将恶性肿瘤发生骨转移后定义为晚期肿瘤而丧失治疗信心,认为已无临床治疗价值,但是近年来由于在认识上的进步、相关理论及手术技术的发展,将骨转移瘤定义为一种可以积极治疗的疾病,可以达到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减少肿瘤晚期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改善对于原发瘤治疗条件的目的,成为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一部分。
骨盆骨转移瘤的传统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放化疗,止痛药等对症治疗[10],当肿瘤中晚期或肿瘤广泛浸润时,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同时盆腔血供丰富,外科手术后面临重建骨盆环完整性及出血这两大难题,所以外科手术并不是最佳选择[11-12];约60%患者通过放化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疼痛及肿瘤的进展,但不能改善骨质缺失这一重要问题[13-14],同时由于肿瘤患者生存期较短,往往不能获得明显的临床效果[3];根据癌痛的三阶梯治疗原则服用止痛药是目控制前癌痛的主要对策,但是随着病情进展,止痛药的服用剂量及等级会随之上升,不能取得明确临床效果[15]。
现今,骨转移瘤可通过介入微创方式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是经皮在影像引导下进行的。根据病变和患者的状态确定根治性治疗或者姑息治疗的目的,介入治疗可以被分为消融和实变[16]。消融技术通过急剧增高或降低肿瘤内的温度造成肿瘤坏死,从而实现减轻疼痛或根除病变的目的[17],实变技术通过加固骨缺损以达到减轻疼痛及防止病理性骨折的目的[18-21],同时骨水泥也可以通过阻断肿瘤血液循环、热效应及细胞毒性而产生质量效应,从而产生肿瘤抑制的效果[22-23]。
POP作为PVP技术的发展,多在DSA或CT的引导下实施[24],本文所有的患者均在DSA的引导下实施手术,在DSA下可以实时观察穿刺针的进针深度及角度,在灌注骨水泥时可动态观察骨水泥的分布情况,做到实时监控,可随时停止骨水泥的灌注,最大程度避免骨水泥外溢,避免引起严重的临床并发症,但是面临辐射这一问题。患者术前应完善CT、MRI检查,必要时ECT或PET-CT,确定进针点,进针角度及穿刺路径。骨盆肿瘤常涉及周围骨质及邻近软组织,CT是评价病变周围骨质侵犯情况的首选检查,MRI可以准确判断肿瘤边界及其对周围软组织的侵犯(灵敏度92%,特异度96%),从而确定肿瘤手术的安全边界[25-26]。本临床数据的所有病例为达到加固骨骼及充分杀灭肿瘤组织的目的,灌注的骨水泥尽可能充分填充骨缺损部位,骨水泥注入量为 3~60 mL,平均(13±10) mL,骨盆转移瘤往往伴有骨皮质缺损,骨水泥灌注容易突破骨骼范围进入周围软组织或关节间隙,导致邻近组织受压或关节功能受限,面临这种情况,对策是当骨水泥处于拉丝后期时进行注射[27],同时在透视下缓慢注入,若发现骨水泥渗漏到周围组织立即停止注射,本组临床骨水泥渗漏率为25.7%,未引起明显临床不适。
术中根据病变部位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体位,透视时操作者需要把球管调到合适角度,如病灶位于髂骨后侧,患者取俯卧位,将球管打到病变髂骨的切线位,充分显示髂后上嵴平面,若病灶位于髂骨前侧,患者取仰卧位,将球管打到病变髂骨的切线位,充分显示髂前上嵴平面,若病灶位于耻骨、坐骨、骶尾骨,患者取俯卧位,球管成标准正侧位透视,即正位透视确保椎体棘突位于正中,侧位透视确保双侧股骨头重叠。
本研究主要探讨POP在骨盆骨转移瘤治疗中的疗效,通过统计学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验证,首先使用SPSS验证随访的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验证结果证实随访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随后放弃配对t检验,采取符号秩和检验,证实术前及术后VAS 及 ODI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 2),102例(93.6%)患者病变部位疼痛有所缓解,6例(5.5%)患者疼痛缓解不明显,1例(0.9%)疼痛加重,缓解率为 93.6%。 Wallace等[28]报道 POP 联合射频治疗髋臼肿瘤骨转移患者的研究,共纳入11例患者,8例(73%)患者的疼痛在治疗后疼痛部分缓解,9例(75%)患者在为期62 d的随访中没有延迟并发症出现。Guzik[29]报道了13例POP治疗髋臼骨转移癌的病例,4例单纯的行POP,9例行POP联合髋关节切除及成形术,术后所有患者疼痛强度均明显下降,髋关节活动良好。Kim等[30]报道了18例POP治疗骨转移瘤的病例,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且PET-CT的ΔTLG和ΔMTV是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程度的最佳预测指标。
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治疗方法的单一,只探讨了单纯POP在骨转移瘤中的应用,未行联合治疗如POP联合射频消融术或POP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此外本研究的疗效通过VAS及ODI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总之,诸多临床研究都认为POP是治疗骨盆骨转移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5,28-31],能迅速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及抑制肿瘤进展,当骨转移瘤患者传统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行介入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