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信息传播进入全媒体时代,快速、高效、去地域化等传播特点,使得受众接受的信息内容丰富繁杂、简短碎片化,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和受众阅读习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媒体在报道重大题材等新闻时,运用故事化的写作方式来采写,成为新时期媒体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事件中能够贴近读者、吸引读者的有效手段。本文从新闻故事化的定义、新闻故事化写作的技巧两方面,提出了以故事化写作为指导的媒体记者新闻写作的新思考。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新闻故事化 叙事方式
用“讲故事”来展现新闻事件已成为一种趋势
“12月21日凌晨4时,太原白家庄矿的祁彬茂从睡梦中醒来。他已不用早早起身赶往煤矿,但多年养成的习惯他一时还改不了……张彦和祁彬茂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告别白家庄矿,告别负重前行的过去,迎接充满希望的未来。别了,白家庄矿。”
这是山西日报2016年12月28日刊发的通讯报道《别了,白家庄矿》的开篇,读来却好像一篇小说般细腻动人。报道讲述了2016年全国全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山西省率先启动全年关闭了25个煤矿后,几代煤矿工人们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告别过去,迎来新的生活和希望。与传统的重大题材新闻报道不同,这片通讯报道以讲故事的描写方式,以小见大、以人见事、以情动人,将全国煤炭“去产能”的重大意义融入到采访对象的感人故事中,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和较为热烈的舆论反响,并获评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这种用“讲故事”的采写方式展现新闻事件的现象,是近年来不少媒体记者开始尝试的写作方式,并逐渐成为媒体在重大题材报道、调查性报道、体验式报道等方面的采写趋势。当前,信息传播进入全媒体时代,快速、高效、去地域化等传播特点,使得受众接受的信息内容丰富繁杂、简短碎片化,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和受众阅读习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创新表达,彰显个性,发挥新闻应有的魅力,是传统媒体报道重大题材等新闻事件中能够贴近读者、吸引读者的手段,而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展现新闻,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新闻故事化的定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认为“新闻学是一门采集故事和讲述故事的学问”,笔者对新闻故事化写作的理解是:新闻故事化写作是将新闻事实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展现给读者,赋予新闻以一定美感效应的新闻表现形式。它注重细节的描绘、人物的刻画、场景的再现、背景的交代等,把新闻事实当做一个故事叙述出来,既指报道新闻故事,也指新闻报道的故事化技巧。
新闻故事化写作是记者在求真求实的同时,借助文学表达的手法,向读者提供丰富的、完整的感知材料,不仅增强了新闻的审美感,也增强了新闻的厚度和深度。同时,故事化写作将“倒金字塔”结构下生硬的新闻事件转变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更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可读性强,从而更容易从新闻报道中获取信息。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闻故事化写作不等同于新闻娱乐化,故事化新闻仍然要坚守新闻真实和客观的原则,采写报道要从事实出发,切忌本末倒置,从受众的兴趣和满足感出发,从而让新闻故事化与流于肤浅的只注重感官刺激的“黄色新闻”混为一谈。
二、如何运用新闻故事化写作手法
1、在新闻事件中挖掘故事线索
一个新闻事件是否具有故事性要点,需要记者的深度采访和挖掘,一般来说,记者在采访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力挖掘新闻事件的故事性。
有曲折动人的情节。新闻事件同样是由一个个情节构成,同样也会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曲折跌宕。在新闻写作中,记者要善于思考和捕捉事件中相互联系的片段,用生动的情节、复杂的矛盾冲突、有张有弛的叙事节奏来优化新闻叙事结构,让新闻事件读起来扣人心弦、主题突出。同时要把握好新闻叙事节奏,适当留出空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思考和推理的机会,使得新闻事件更加深入人心。
有个性鲜明的人物。记者要学会察觉新闻事件中的人物特征,并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刻画、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人物动作细节的捕捉等方式,展现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命运,还原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景,让读者真切感知到他确实的存在,体会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从而进入到故事当中去。
有容易感动人的元素。新闻报道不仅仅是新闻事件各要素简单的罗列和陈述,新闻事件也不仅仅是简单的五要素所包涵的信息,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背后可能还有感人的细节。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发现和感受新闻背后的感人故事,才能让报道吸引读者的目光,冲击读者的心灵。但如果记者在采访中,尽己所能后仍然发现新闻事件中的故事不能感动自己,应该放弃以故事的手段去报道这条新闻,切忌使用过分的煽情手法和夸大事实的方式进行写作
2、在新闻采写中优化叙事手法
新闻属于非虚构文体,无论记者采取何种写作方式,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各要素必须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在保证新闻真实客观的基础上,记者深入挖掘了并找到新闻事件的故事要素、曲折的情节、人物特征、时代背景后,一个原本简单枯燥的新闻报道变成丰富生动的报道便有了可能,这时,记者还需要具备较扎实的新闻叙事写作功底,才能更好的将新闻的故事性展现出来。
踩准叙事节奏。一方面,记者要在新闻素材选择上懂得取舍,分清新闻事件重要性的主次,对一些具备故事性特征但对新闻事件产生发展影响不大的细节,要果断弃用,避免新聞报道节奏拖沓、内容冗长、情节啰嗦。另一方面,新闻写作中要注重语句和段落的精炼、简短,形成明快跳跃的叙事节奏和干练简洁的叙事风格,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还能体现新闻语言的魅力。
优化叙事结构。新闻事件并不是单一的片段,而是有着不断发展的过程,在确保新闻逻辑清晰的前提下,记者可以不按照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作。根据新闻“剧情”的需要,记者可以使用倒叙、插叙、补叙等叙事方法,使得新闻报道情节更加富于变化;新闻事件的背景和新闻事实有机结合,交替出现,节奏有起有落、扣人心弦。
可视化呈现新闻事件。新闻是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然而对于受众来说,没有在新闻事件第一现场读者,得到的新闻信息永远都隔着屏幕和纸张,不轻易有代入感。因此,新闻报道要让读者易于接受,就要尽力避免使用空洞的词语和概念化的陈述,并尽可能的可视化呈现新闻事件。例如新闻采写中注重通过对场景画面和氛围的描绘、人物外在形象的刻画等,让读者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印象,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以悬念增强故事性。悬念并不是事件本身具有的内在元素,因为按时间顺序线性发展的事件的因果关系是明确而具体的,只有在一定的叙述方式下打乱这种内在的因果关系,悬念才能呈现出来。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可以尝试在叙述中打乱正常的时间、空间顺序,对新闻素材进行组织和安排,使事物出现“反常”状态。例如在新闻标题和报道开篇设置悬念,将故事真相后延,形成曲折回旋、张弛有度的结构形式,让新闻故事引人入胜。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提高宣传引导水平时明确指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这既是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为我们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报道方法。讲好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不仅是对记者采写新闻报道专业素养上的要求,更是媒体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当前,中国人民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全国正处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波澜壮阔的生活实践,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记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就是要新闻记者善于以小见大,捕捉新闻事实中的故事性,让正能量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一个个动人故事中传递。
参考文献:
[1] 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2).
[2] 陈瑜.新闻写作故事化的误区与技巧【J】.中国记者,2009.(4).
[3]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 陈伟军 朱思良:《讲好故事:新闻叙述的策略》,《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兰(1987.2.28)女,民族:布依, 职称:助理记者,籍贯:贵州兴义, 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