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象主义莫奈艺术作品的背后故事

2018-10-25 10:33陈淑敏
西部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米开朗琪罗印象主义世纪

陈淑敏

摘 要:赞助人总是眼望过去,希望获得经典的复制品;而艺术家在眺望将来,想开辟一些未经发现的天地。。风格如天性,只在画里自然而然地流露。但在19世纪艺术家那里,“风格”是倜傥的个性,是激烈的宣言。这是第一次,围绕着“艺术风格”,战争开始了。

关键词:莫奈 印象主义

在1870年莫奈到了英国伦敦,英国风景画家透纳和康斯泰勃尔的作品对其产生了影响。在1871年因父亲病逝回国途径荷兰的途中,发现并买下日本浮世绘。1872年在家乡勒阿弗尔港创作的《印象·日出》,在1 974年第一届印象主义画展上被记者借用讽刺,成为印象主义画派名称的由来。

莫奈一生坚持印象主义绘画,擅长光与色的表现技法,找到了最适于表现光与色的明度差别变化的形式,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他有一双天才般的眼睛,即使晚年患了白内障,仍然坚持作画,在风格上更加简洁、抽象,呈现给我们的是永恒的、跳跃的笔触和闪烁的色彩。

画家是在户外对景画的,当时阳光明媚,光线穿过树叶间的缝隙洒落在人们的身上和草地上,透明灿烂,令人耳目一新。 前景中的水果以纯度不高的黄色和绿色为主,为了体现色块的亮度对比,水果的造型比较抽象。在中景中,以大面积的白裙和白餐布为主,在水果的旁边投下一块大光斑,是画面的最亮处,光影肆无忌惮地跳跃在餐布中,就像岁月爬过的辰光。亮白与彩色的水果形成鲜明对比。而人们头上的树叶用的是鲜绿和鲜黄,斑斑驳驳,展现着青春的气息。他们是画家的朋友巴齐耶和恋人凯米莉。上面这幅画名叫《草地上的午餐之习作》或《散步者:巴齐耶和凯米莉》,看上去是《草地上的午餐》画面的左侧部分,说明这幅画和《草地上的午餐》有密切的关系。背景中的蓝色调和站着的男士的衣服颜色为同色系,同时画面下方的餐布是带点蓝的冷白色,这样打破了传统绘画中强烈的透视景深,使画面呈现出平面的状态。

莫奈在1862年到格莱尔画室学画,认识了雷诺阿、巴齐耶、西斯莱,他们常被称为“四好友集团”。雷诺阿是莫奈的终生挚友,他的创作题材主要是以描绘青年妇女为主,其中人体创作占了很大的比例。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还投奔了莫奈,跟随去户外写生。

西斯莱是印象主义画派中最优雅的一位画家,主要是画风景画。他对色彩非常敏锐,善于表现光线色彩变化下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色。巴齐耶 就是《草地上的午餐》里的那位男士。他非常勤奋地创作,并且对光、色彩和空气变化更为醉心。巴齐耶是一位热心的人,虽然他自己在经济上也不是非常的富裕,但是常常帮助莫奈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做他们的模特儿或者买他们的画。

在15到16世纪,艺术史上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过着这样的日子:他们有委托人,有任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为富商约稿所绘,米开朗琪罗独挑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系教皇逼迫而成。到17世纪,北方画家如鲁本斯、凡代克、伦勃朗们,也多是依委托作画;18世纪名家如布歇、弗拉戈纳尔这些人,多是为宫廷贵族画画而成名。虽然17世纪西班牙大名家委拉斯凯兹常说,他愿意为西班牙平民画像,但那时节,能支撑他们生活的,依然是高官貴族。美术史家会举出荷兰名手老勃鲁盖尔的例子:他不是个扎根土地的农民画家吗?事实上,勃鲁盖尔们所做的农村风俗画,最后兑现为金币,还是卖给荷兰的市民阶层。 欧洲艺术家需要委托人和贵族阶层的供养,这是19世纪之前的通例,又非止画家如此。伟大的巴赫1750年死去时,音乐家依然不过是显贵家的仆人;莫扎特名气最盛时,也得投托着维也纳的宫廷和贵人。18世纪法国大静物画家夏尔丹曾经自嘲:要不是太太家有钱,供得起他画自家厨房玩儿,他可能也得去到处拍富人马屁呢。

然而19世纪的到来,令艺术家们的生活天翻地覆。法国大革命后,欧洲王室权威渐落,艺术家们也愿意为自己寻一条骄傲的道路。贝多芬在年满三十时,就曾慷慨激昂地宣称:“只要我随意写几首曲子,就能够解救我朋友的危急!”这是新一代艺术家们的理想,他们可以摆脱仆人的地位,不必依附教皇、领主、爵爷们。世界广阔无边,他们尽可以横刀纵马,创造自己的艺术——至少他们是这么认为的。 因为想独立,因为想有更多的自己,于是在19世纪,“风格”变得至关紧要。在提香和拉斐尔的时代,固然大师们风格卓异、一目了然,但他们的目的,依然是“完成委托的作品” 你可以这么说:在19世纪,欧洲艺术家真正开始叩问自己,到底为什么来到人间?企图留下什么样的姿态?他们不再像17世纪,有堆积如山的祭坛画、肖像画等他们完成,会忙着为贵族们完成肖像,描绘客厅,装饰别墅。19世纪的画家相信自己可以画一切的事物,范围无边无际。米开朗琪罗时代对风景画的鄙夷——米开朗琪罗的原话是:“风景画是给那些无力画人物的人准备的。”——已经随尼古拉斯·普桑、康斯特布尔、透纳们的作品,逐渐消散了。古典题材、宗教题材、现实题材,题材越是宽泛自由,艺术家们的趣味就越无法去投合公众了。实际上,19世纪的心态可以如是归结: 买画者:“好啦好啦,我只想要一幅很像拉斐尔的,嗯,或者很像鲁本斯的作品,你给我画吧!” 艺术家:“拜托,都19世纪了,为什么我们还要亦步亦趋呢?为什么我还要做米开朗琪罗的奴隶呢?为什么我不能画点自己的东西呢……” 传统的中断、无限的自由、风格的张扬、独立的重要,艺术家和赞助人之间开始出现了无可弥补的鸿沟。当19世纪的艺术家被迫篡改自己的风格来完成作品,他会觉得自己在让步,因而丢失了自尊。但如果艺术家决意只听从内心的呼声,拒绝约稿的要求,他就没面包吃。

参考文献:

[1] (英) 约翰逊 (Johnson,P.),著.艺术的历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 马永建著.现代主义艺术20讲[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3] [法]西尔维·帕坦(SylviePatin)原著,张容译.莫奈[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猜你喜欢
米开朗琪罗印象主义世纪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靠“造假”成名的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的神秘面具(上)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西斯廷画家”米开朗琪罗
My School Life
世纪中国梦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