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画像乐舞艺术美学价值研究

2018-10-25 10:33甘胜楠
西部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美学价值

摘 要:“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政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有关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南阳汉画像这种物质文化遗产为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文化”一词涵盖的范围十分广,在这里主要是指“舞蹈文化”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从南阳汉画像中挖掘出的舞蹈文化,并对河南本土南阳汉画像中的乐舞艺术进行深刻的剖析与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这种研究可以从中挖掘,提炼出汉代乐舞艺术风格特点,了解两汉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人文景观、文化背景等,从而为我们从事舞蹈史论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也为我们今后从事实践编排的工作增添了不可多得的妙笔,树立民族意识,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关键词:南阳汉画像 汉代舞蹈特征 美学价值

一、南阳汉画像舞蹈概述

汉代处于我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政治地位颇高,地广人多,博大精深,汉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纵向吸收了先秦时期优秀的文化特色,横向也吸收了其它外来民族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了汉代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并重的舞蹈风格特色。我国古代诗、乐、舞统称为乐舞艺术,而南阳又隶属于我们河南,在我们河南南阳大部分人对汉画像中诗、乐有其研究,但对其舞蹈的研究至今不多。从汉画像砖中,可以看出,汉代舞蹈的风格种类有很多种,其中包括:自娱舞蹈、娱人舞蹈、娱神驱鬼舞蹈 。这些舞蹈表演最重要的是为了传达舞者内心真实情感,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向观者诠释出了汉代舞蹈轻盈飘逸、细腰长袖、技艺并重、美轮美奂的风格特色。

二、从南阳汉画像砖中体现出的汉代舞蹈特征

南阳汉画像是我国传统艺术之瑰宝,通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乐舞艺术以画像的雕刻手法完美的呈现出来,充分展现了汉代泱泱大国之风,古拙素朴,热情活泼的艺术风格。正如鲁迅所说:“惟汉代艺术,博大沉雄”。南阳汉画像中千姿百态的舞蹈艺术形象,真实再现了两汉悠远雄浑的舞韵风范,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形神兼备、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相对应,生动反映出汉代气势恢宏,博大豪迈的时代精神。南阳汉画像中不仅表现出了汉代乐舞艺术的体态特征——翘袖折腰,踏鼓为节的风韵,而且诠释出了两汉生命之美、精神之美、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

三、乐舞艺术美学价值

(一)轻盈飘逸的优美舞姿

轻盈飘逸、舞袖翩翩是汉代舞蹈的主要艺术特征。汉代舞蹈纵向继承了楚舞女子细腰长袖的表演风格特色,横向也吸收了其它外来民族的表演艺术风格。融会贯通形成了汉代舞蹈轻盈洒脱、长袖翩翩、轻歌缦舞的表演特征。汉代女子以细腰长袖为美,“长袖”在古代不仅作为一种表演道具,舞者挥舞起来营造了一种虚幻缥缈的忘我境界,同时也延长了舞者的手臂,使肢体看起来纤细柔美,给观者营造了一种美轮美奂的意境。《南都赋》中描写到:“白鹤飞兮茧曳绪,轻盈舞态如翔鹤……”。那飞舞的长袖、飘曳的长裙、曼妙婀娜的舞姿,飘若浮云,翩若惊鸿,蕴含着一种飘忽摇曳的飞动之美。

(二)技艺结合,具有传情达意的美学意蕴

汉代舞蹈具有技艺结合、技艺并重的特点。其中,《盘鼓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舞者不仅要在盘鼓上踏舞,而且还要富有感情的完成各种高难度的舞蹈动作,一方面从《盘鼓舞》中可以体现出高超的技术技巧表演,例如,汉代著名舞人赵飞燕,擅长《盘鼓舞》以“细腰长袖”为美,体若轻燕地在盘鼓上翩翩起舞变换着各种舞姿造型,从而达到一种技艺高超的表演风格。另一方面《盘鼓舞》的表演,更重要的是为了抒情写意,而不是单纯的炫技,例如《舞赋》中描写到:“雍容惆怅,不可为象”……所有舞蹈肢体动作的表演,并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炫耀舞蹈技术技巧,而是更多地表达舞者内心真实情感,以情绪的变化带动了肢体动作的变换,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视觉享受。

(三)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中国美学始终把人与自然关系看作是一种亲切和谐,充溢着人世间感情的关系,它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关系。我们从南阳汉画像砖中看出了汉代舞蹈所具有的精神气质,大多表现的是一种气势恢宏、雄健有力、生机盎然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了宗教信仰的心理寄托。在汉代,主宰的人们信仰的对象主要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儒家通常把自然看作是人的道德精神的象征,而道家则把自然看作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然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天人合一,达到“世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境界也正是中国古代美学所强调的“和谐之美”的具体表现。“美”同个体的心灵、情感、思想、愿望等多方面地融合在一起,人们提倡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汉代人的思想情感与原始的巫术文化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不被大自然所束缚的伟大力量,并与自然的力量相抗衡,体现了汉代人们气势蓬勃、胸怀大志、“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从而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意境。

结 语

南阳汉画像砖的雕琢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将河南本土舞蹈文化发扬光大,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更好地将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发展和传承下去。这样不仅为我们从事舞蹈文化的研究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从而唤醒灿烂的华夏舞蹈文化的伟大复兴,让河南本土的舞蹈艺术植根于泱泱大国之上,植根于肥沃的民族民间沃土上,植根于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参考文献:

[1]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4.

[2] 陈欣.论南阳汉画像的乐舞形态及音乐文化特征[J].黄钟,2008,03.

[3] 史绅.论汉画像石的审美特征及艺术表现[J].美术大观,2008,03.

[4] 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 吳金宝.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区域文化特征[J].南都学坛,2006,03.

作者简介:甘胜楠(1990——)女,汉族,河南焦作人,郑州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美学价值
健美操的健身及美学价值研究
从《夕阳箫鼓》谈我国钢琴曲的美学诠释
文艺美学观念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
体育艺术的美学特征及美育功能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关于《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美学价值分析
现代城市雕塑的美学意义探微
中国画的高贵传统
谈杂技人体文化的艺术性
浅谈电视公益广告的美学价值